第三一六章坦克
五月和六月间两个月的陆地攻势展开,除了西缅甸处于胶着的态势之外,南方的大部分战事已经接近尾声,除了少量的土著游击队在一些英国志愿军人的领导下仍然在负隅顽抗之外,重要的战略据点和交通线已经完全被中华帝国第二方面军和暹罗王国的联军控制。
从新加坡到暹罗王国南方的狭长土地目前暂时由中泰联合控制,在南掌及柬埔寨方向,两个王国也获得了相应的壮大,可以说在中南半岛东半部分,已经完全牢牢的掌握在了中华帝国及其藩属国手中。
在中南半岛土地的归属问题上,帝国军方的将领们及参谋人员,甚至内阁大臣们都分为了两派,一些少壮派的中下级军官颇为珍视这一片由军人抛洒热血换回来的土地,他们认为帝国应当将这些地方收入版图,而不是像既定方案那样,由帝国主体控制战略要点,其余大片土地交由暹罗等藩属国依照过往对帝国的贡献程度分配获取。他们认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帝国根本不应该打这场战争。
而朝中一些老成持重,以及跟我比较亲近的亲贵大臣们都坚持过去的主张,他们认为战争并不是要获取多么大的土地,而是为帝国本体建立起一个屏障,另外如果什么好处都不给藩属国拿的话,那么谁愿意做你的藩属?
这个问题也被我拿到了公开媒体上进行辩论去了,在这个国家从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向现代化的主要国家的转变过程中,这种思想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让他们公开的去辩论总好过闷在心里将来大打出手的要好。
新组建的第22集团军由四个军组成,由浙江提督卢永祥担任司令,预计在广州到西贡一线登船,经过数天的航行后经过新加坡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并直插英印军队的腹地——缅甸沿海。
海军为之也投入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十几万的军队要分两批运送,中转站新加坡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海军先头部队也投入了在印度洋的绥靖治安的工作,配合的友军德意志帝国太平洋舰队也增派了舰只配合对印度东部沿海的几个据点进行了侦察和试探性攻击。
由于德国在远东没有大量的陆军兵力存在,所以他们要实现在印度海岸线上的补给点的占领,并实现远期的打通柏林维也纳君士坦丁堡到巴格达,科威特的生命线,就必须依靠中国陆军部队的帮助,才能实现在印度洋上建立合适的补给点以及控制。所以对于中英双方在缅甸进行的大规模陆地战争,他们也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心,他们的舰队在忙着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封锁切断海上输血线之余,也为这一场中英之间的战争贡献了海军舰队以及运输舰的支援,虽然从实力上来说,印度洋上活动的英国舰队已经没有任何能力能够对全副武装的中德两国任意一国海军造成损害了,但是仍然保有十数艘轻型巡洋舰规模的英国东印度舰队也不是完全没有能力对中国的登陆舰队造成致命性伤害的。
所以,中德两国海军的首个战略突击目标就定在了原先租借给法国远东舰队作为补给点的孟加拉湾西口的亚南港,中德两国海军派遣了一支从新加坡启航的远征舰队,中德双方各自派遣两艘战列舰及十余艘巡洋舰以试图全歼英国的老旧舰队——如果他们在那里的话。
作战日期被定在了6月17日,如果一切不是那么顺利的话,该突击舰队将滞留在印度东海岸附近海域巡弋,借助飞艇的侦察,对印度东海岸有可能的危险地点进行封锁,以保障定在7月1日进行的孟加拉湾登陆战。
目前在伊洛瓦底江中游也就是缅甸的腹地部分的曼德勒和下游的仰光两个重要据点仍然占据在英印军队手中,双方的主要交战纠缠点也就是这两个区域,炮兵和机枪手成了这两片战场的主宰,中国的航空队目前全在北方,南方只有一些广东的民用志愿航空队在帮助军方出力,从事一些侦察及炮瞄等方面的任务。双方的兵力对等下,情报方面中国稍稍占优,但地形方面的优势在印度军队那里,所以一时间双方都很难有大的突破。
第22集团军的战略任务就被定在了切断从印度及孟加拉方向到缅甸腹地的资源补给线,海军在完成输送后,也将投入到对加尔各答的牵制性攻击中去,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中南半岛的战争应当在年底前全部结束。
这两个月里,法德边境纠缠了两年的战争也终于分出胜负,新组建的第五集团军以50个师的兵力体现着他最重要集团军的地位,威廉皇太子亲自指挥这50个师,并在半年多的攻势后,终于取得决定性突破。他的一支部队绕经卢森堡大公国从侧翼与主力部队一同发动了对法军防线的攻击,并在刚刚进入六月的时候,整条战线先后取得突破,相继攻陷法军重兵屯守的圣米耶尔和南锡,一点破,全局就活了起来。
冯泽克特在率领德奥联军彻底击垮意大利军队后,将奥匈帝国的军队分出一部分投入对意大利本土的进攻,奥地利军队自行负责在意大利国土内的战争,而他则率领一部分德军赶到了萨尔布吕肯的大本营,并担负起了南线的攻击任务,并在北方攻占南锡和圣米耶尔之后,他的军队也在三天后贡献了法国临近瑞士的摩泽尔河畔的重镇埃皮纳尔。
面对整个第五集团军的,是法国的香槟区,和他们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腹地。在越过前方的据点凡尔登和夏龙之后,第五集团军就能够从东南方对巴黎形成合围,并于在马恩河以及塞纳河防线上与敌方对峙着的四个集团军会师,德军的总兵力也将增加到超过一百五十万人。
这是一个诱人的前景,在会师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几乎已经能够闻到巴黎的问道,而威廉皇太子也将率领他的大军进入巴黎,这将是德意志帝国永远的荣耀。尽管在对面的法军最后的据点凡尔登,法军已经陆续囤积并加上前线败退的军队总计近四十个师,而这个数字仍然有陆续增加的迹象,但是威廉皇太子在与柏林最高统帅部接触后,仍然决定在夏季前后发动凡尔登攻击战。这是势在必行的战役,如果不能攻克凡尔登对巴黎方向形成新的威胁,那么之前所作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西线的纠缠仍然将持续下去。
而在计算法军兵力后,柏林方面也认为这场战役有较大的获胜的机会,法军在西线马恩河和塞纳河一线囤积了七十个师左右,加上英军已经在的二十个师,那个方向一共有九十个师的英法联军,法军总计规模在一百到一百二十个师之间,那么法军在凡尔登的兵力在初期不可能会超过德军。而如果要抽调西线的法军来增援凡尔登的话,那将会反过来给西线的四个集团军制造出机会。
当然,考虑的变数也有法军的预备部队和英国增派远征军的考虑,但在这样规模的战场上,没有见识过战争的新兵和劳工没有什么区别,而英国已经出现了步枪的短缺,这些情报都十分有利于总参谋部做出支持凡尔登突破战的决策。
而马肯森将军负责的一批两个坦克师规模的坦克部队也将在一个月后能够投入战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凡尔登或者巴黎,今年就将出现战略性突破。
当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执行这一项绝密的计划时,他们信心满满的认为这种在试验中表现出了高超的克服现有防御模式的奇怪武器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西线双方的胶着态势而取得决定性突破,特别是在配合威廉皇太子的凡尔登方向的攻势的进行,当这种武器被推上前线的时候,西线的法军防御也将正是要兼顾东西两方向的时刻,这也让这一计划的成功率被大大的提高。
有鉴于从中国方面获取的实验性资料以及数据,德国的首型坦克做了相当的改动,以适应欧洲这种地形和气候,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坦克有些偏轻,火力方面也略有不足,它们是为了中国南部的软性土地所设计的,且为了适应装船的需要,中国人的坦克被造的比较短促。而在欧洲为了跨越战壕和抗御更为强力的火器的袭击,德国的坦克吨位要比中国的一吨重的轻型坦克要重上三倍,火力除了一门机枪之外,还有一门用于对付较难目标的37毫米炮。
克劳斯玛菲公司在大后方的生产车间与其他所有的军事工业企业一样,都在连轴转着生产着各种能够杀死敌人的武器装备,德意志帝国的军人是幸运的,无论如何,他们在高昂着头颅冲上战场的时候,他们手中起码会有一支步枪。而对面的英法联军的枪支拥有率只是他们的一半多一些。而倒霉的俄国佬甚至连法国人的一半都做不到。这条理由一样支持着柏林最高统帅部的决策,在他们看来,这个夏天将会是这已经延续了快两年的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当然,他们不能够想到之前在国内备受批评的丘吉尔先生关于在法国战场上使用坦克的建议竟然被保守的英国决策者们批准了,英国总参谋部和陆军部正在征召更多的志愿兵,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坦克在源源不断的从工厂开出,稍晚些时候这种新奇的武器将在法国的土地上犁过。
如今已经是官商合营的江宁重型机械工业公司官方督办的前总参谋部退役军官吴海涛也在关注着这场战争,从中俄开战以来,他一直在向军方建议使用坦克和改进坦克,以便在中俄战争中派上用场,但是如今中俄战争已经打完了,坦克部队依然没有投入实战,而且第二方面军的南方战事也基本上到了中间点的时候,坦克部队仍然没有被派上用场,他所在的中国主要的两个生产坦克的工业企业也没有接到哪怕一辆的军方订单。这让他不由得怀疑起决策者们是否珍惜帝国军队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些为了帝国的荣耀而走上战场的士兵们的生命。
在日复一日的痛苦的等待和煎熬后,他在六月初时也连同他的妻子也是他当年的战友,会同总参谋部军情司一局的一些旧日朋友们进行了联络,倾诉了自己的痛苦,但他获得的,仍然是一次次的失望。
终于他的密折已经数不清第多少次的递到了我的御案上,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他的奏折中少了很多恭敬的语气,有的只是失望和愤怒。他似乎是用这种故意激怒我的方式来发泄他的痛苦,并试图结束它。
于是我第一次给他回折子解释。并在获得欧洲的相关情报后,在第二方面军第22集团军的登陆部队配置内,加入了从浙江调配一个坦克师并入第22集团军战斗序列的内容。
东半球和西半球,战局都将很快走到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了。
阿拉伯的统一战争也接近了尾声,沙特家族的阿拉伯王国实现了一个涵盖后世沙特阿拉伯,也门,叙利亚和伊拉克部分地区的大版图,而在国际承认方面,枭雄沙特也实现了战略性突破,在首先获得中国承认,德国随后跟进后,他们在经过一系列外交接触后,与新上台的塔夫脱总统实现了接触,已经有消息表明,美国有承认阿拉伯王国独立国家地位的政治意愿。
塔夫脱总统上台以后,美国的国际政策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战略转变,只是在南美部分不安分的国家的控制上面,强硬的塔夫脱总统加强了对这些国家的压力,并且就欧洲局势和亚洲已经开始的战争表明了严重关切,从美国传来的消息表明,一个以海军部军官为主要构成人员的军事参谋团已经开始组建,并且向中国询问是否可以让这个代表团到亚洲的战场去起到一个观察员的作用。相信在欧洲几个主要国家,也已经接受到了美国的这种询问。
中国的态度是婉言谢绝了,新任陆军部长王士珍在六月中旬时正式答复美国,表示希望美国恪守中美两国有关亚洲和美洲相互地位的尊重协议,杜绝双方军事人员出现在对方大洲的敏感区域的行为。美国人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德国方面通报的情报表明,一个美国代表团已经获得了德国和英国两个阵营的大部分国家的批准,将正式前往法国交战区域,就双方的交战状态进行研究。
美国人的目的暂时还看不出端倪,只是这种动向已经引起了我的注意,总参谋部一个美国研究机构已经加强了研究工作,并定期向我,总参谋部及军方各部门,内阁及弼德院提供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而他们的欧洲行程也将展开,只是时间上他们已经来不及赶上即将爆发的凡尔登战役了。
凡尔登地处法国的东北,是欧洲著名的要塞,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这里签署了瓜分查理曼帝国的《凡尔登协约》,建立了东中西三个法兰克王国,这也形成了日后欧洲大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个主要国家的雏形。凡尔登距离巴黎两百二十多公里,距离已经失守的梅西仅58宫里,地形丘陵环绕,易守难攻。自普法战争后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割让给了德国人之后,法国人更是大大加强了这个历史悠久的要塞,大量的固定炮台和环形工事被修筑了起来,机枪和铁丝网,配合上丘陵地形,这个要塞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无法被攻克的。而如今这里有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
如果丢了凡尔登,接下来的仗就属于垃圾时间了,只要德国人完成了会师,巴黎失守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事情,而法国南方的大片土地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略重镇,工业基础也将大大丧失,法国将失去翻身的机会。这个当年雄踞世界头两号强国之列的国家,即便能够从德国人的屠刀中侥幸逃脱,也将彻底沦为西欧的波兰。
英国远征军被牢牢的牵制在马恩河和塞纳河一线,在凡尔登,能够拯救法国的,只有法国人。
在威廉皇太子在调动着他的军队慢慢完成对凡尔登的合围的时候,法国人的增兵行动也接近了尾声,到了六月下旬的时候,在凡尔登一线集结防御的法国军队已经增加到了71个师,增补的军队是直接从两三百公里以外的战场调集过来的,他们留下的位子,将由7月份就抵达战场的新的一批英国远征军顶替。英国人尽管没有强制兵役制度,但是不列颠的人民也能够意识到这是决定大英帝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性战争,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英国的陆军志愿军人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所以,在六月下旬的时候,英国的海军部队已经开始在本土舰队和法兰西共和国舰队在北海海域的联合行动开始后,分批次将38个师的陆军运送到了海峡对岸。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在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举起染满鲜血的旗!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嗥叫在我们国土上,他们冲到你身边,杀死你的妻子和儿郎……试问这些该死的镣铐,究竟准备给谁戴?究竟准备给谁戴?法兰西人,给我们戴啊!奇耻大辱叫人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把人类推回奴隶时代!什么!这一帮外国鬼子,在我们家乡称霸!什么!我们高贵的战士,竟被雇佣兵殴打!竟被雇佣兵殴打!难道要我们缚住双手,屈服在他们脚底下!难道我们的命运要由卑鄙的暴君来管辖?”
命运多舛的法国士兵们哼唱着命运多舛的马赛曲,一列列的向东方开进,保卫凡尔登,保卫巴黎,保卫法兰西!
“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只要上帝还没有闭上眼睛,法兰西就不会死,高卢的后代就能够继续传承!”士兵们的耳畔还回荡着福煦将军热血澎湃的话语,在他们的前方,凡尔登的工事已经在望。
更远处,德国的年轻人同样的热血沸腾,普鲁士的崛起,德意志的崛起之路上,从来都是流淌着法国人的鲜血的,当年的普鲁士敢于与拿破仑三世的法兰西作战并最终战胜它,如今强大的德意志为什么不能够踩着凡尔登的沃野上法国人漂浮在血河上的尸体开向巴黎!
这一夜,是1913年6月30日的夜,夏季已经开始掀去面纱,尽管已经是夜晚了,但空气中仍然能够嗅到炙热的气氛。而不时响起的零星炮声,提醒着年轻的阿米达这里是战场,这里是凡尔登。
下等兵阿米达在工事外掏出宝贝儿,对着草丛开始发泄继续一日的疲惫,连续行军三天后刚刚赶到这里,他刚刚被分配到这个正对着东方的炮位,这种巨大的要塞炮有着巨大的威力,阿米达听教官讲过,这门炮可以轻易的将一个排的士兵送上天堂。
阿米达望向天堂的方向,星空中月亮并不是那么的显眼,倒是一颗突然出现的流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闭上眼睛想趁着流星消失之前给在南部德卡斯威尔小城的母亲和妹妹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
刚刚闭上眼睛的阿米达突然听到一声尖利的呼啸声穿空而来,如果流星也有声音的话,那么就应该是这样的吧。阿米达还没有来得及想到这一点,一股庞大的气浪将他掀上了天空,让他离天堂更加近了一点。而后他重重的落回地面,在闭上眼睛之前,他嗅到了一股热热的,潮湿的气味。
那是土地的气息,那是草地的气息,那是法兰西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