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文学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特种兵 > 第 192 章

    第一百九十三章  陕西情形(求月票)(5014字)

    周扬的表态,让张章很是欣慰,但是凌云的心中夹杂着一份小心,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觉得,周扬不会真正的为大明王朝服务和尽忠,如果他的祖先不是江夏侯周德兴的话,那么他可能是一个相当恪尽职守的官员。而不是消极避世的在这里当驿丞,而没有任何的活动。原因很简单,魏忠贤已经倒台了,崇祯帝登基以后,大力启用被魏忠贤贬黜的官员,但是周扬还是踏踏实实的在这个地方当他的不入流的驿丞,而没有打算回朝廷去做什么官。

    这说明,不管对大明朝廷是否忠心,至少他的态度是消极的,悲观避世,不愿意出来做官办事。这一点,凌云也是有同感的,只不过凌云是不愿意自己卷入朝廷的政治漩涡里面去。但是这位周兄,有可能原因就相对来说有些复杂了,毕竟有一段家史放在那里,你说让谁觉得没有芥蒂,那都是可能性不大。

    不过,例外的事情总是存在的,不过,不是明朝,而是在晋朝,我找到了晋人嵇邵的传记。摘录如下。嵇绍,字延祖。谯国铚(今安徽淮北临涣)人。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 ,西晋时期文学家。

    嵇绍十岁时,嵇康被掌权的司马氏集团杀害,嵇绍也被迫退居乡里,不得出仕。后在山涛劝解下呗举荐为秘书丞,历任汝阴太守、豫章内史、徐州刺史,后因长子去世离职。

    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不与外戚贾谧等人结交,等到贾谧被杀后,嵇绍因不屈权贵,被封为弋阳子,迁任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公元301年(建始元年),赵王司马伦篡位,嵇绍接受他的任命,担任侍中,晋惠帝司马衷反正后,仍以嵇绍为侍中。后因公事免职,齐王司马冏任其为左司马,司马冏被杀后返乡。

    不久,被征为御史中丞,又复任侍中。长沙王司马乂拜嵇绍为使持节、平西将军,以安定军心。司马乂被害后,复任侍中,与百官被成都王司马颖废为庶人。不久,朝廷讨伐司马颖,恢复嵇绍的官爵。嵇绍奔赴荡阴,正值王师大败,百官奔走,嵇绍拼死保卫惠帝,最终遇害。

    后来,河间王司马颙上表请赠嵇绍司空、进爵弋阳公未成。东海王司马越路经嵇绍墓时,上表怀帝赠嵇绍侍中、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进爵弋阳侯。晋元帝司马睿为左丞相时,赠嵇绍太尉,司马睿即位后,赐谥忠穆。 有文集二卷。

    大致的就是这样,为了防止读起来比较生涩,我都是翻译成的白话文,大家从中有没读出什么端倪来呢?肯定是有的,首先有一点是什么,那就是嵇绍是嵇康的儿子。那么嵇康是谁呢,嵇康是曹魏的官员,也是当时比较有名气的竹林七贤之一。属于当时思想潮流的解放派别。

    但是这个一贯倡导思想解放的嵇康,脑子里也有思想不解放的一面,他不明白,朝代的更替和统一,有的时候真的可能是大势所趋,根本不会是有一个人的主观思想来决定的,百姓遭受三国时期的动乱。已经太盼望统一了。而嵇康,骨子里有些瞧不起司马昭,更瞧不起他的政权。

    所以,嵇康宁愿为曹魏殉葬,宁愿做一个遗民,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这样的后果其实就是用他的社会影响同时带动了一大批人都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可以说,这样的做法确实是有些过火的了。你没事非暴力不合作就得了,可是别遇上谁都说人家司马昭这不好那不好的,这不就是给自己挖坟吗,结果没别的,就一个字,那就是死啊。司马氏从司马懿那一辈就是以心狠手辣闻名,他们怎么会容忍嵇康这样的人存在呢。肯定是不会的。所以,很快,嵇康的竹林就来了一大批全副武装的客人,他们是司马昭的卫队,来执行的任务就是把嵇康逮捕归案,即刻处死。

    当嵇康临时的时候,留下了一曲《广陵散》,据说,至今已成为千古绝唱,因为嵇康死后,有广陵散绝的说法。比这首曲子更重要的是,他做出了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他把自己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山涛。

    这个选择,是明智的,还是愚钝的,后世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从后来嵇绍的表现来看,我个人认为,这是嵇康唯一做出的理智的选择。山涛,字巨源,据说和嵇康的关系那不是一般的铁,而是老铁。不过后来嵇康和山涛绝交了,还写了一个比较有名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在社会上散播,这让山涛很没有面子!其实就是一个原因,那就是山涛做了晋朝的官,而且官还不小。那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吧,就此绝交好了。

    这事妥妥的过去了一段时间,直到嵇康快要死的时候,或者说嵇康快要被处死的时候。他也没什么惦念的了,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嵇绍,这个时候,他忽然想起来被自己抛弃了的老朋友山涛来了,他忽然觉得,山涛这个人,似乎还不错,至少,可以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自己能放心。

    对于嵇康这种平时没事就想着绝交,有事了才惦记朋友的行为,山涛并未表现出一般人大多数都会出现的那种愤慨,他留着眼泪很郑重的把这个任务接受下来。其实,在嵇康被捕之前,山涛已经为他东奔西走,把能找到的门路全都走遍了,可是没有用,还是没能把老朋友的命给保下来。所以,照顾好他的儿子,也许是自己为即将赴死的嵇康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山涛做的非常好,因为在他的推荐之下,嵇绍顺利的进入了晋朝内部,并且成为了皇帝的近臣,确切说,他是晋惠帝的侍中。侍中,大致是统领侍卫禁军的人,但是级别上,是可以与宰相同列的。可见晋惠帝对他有多么的信任。能让与自己有杀父之仇的的人做自己的禁卫军统领,晋惠帝难道是个傻子吗?虽然嵇康不是他杀的,毕竟是司马家下的手。

    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在历史上,晋惠帝确实是被当做傻子来看的,在历史上,他的名声相当的差,据说,有一次,地方官员向他汇报一个地方发生了天灾,老百姓都人吃人,哀鸿遍野,让朝廷赶紧想办法赈灾,这个时候晋惠帝竟然给出了一个让后代的史官们都有些哭笑不得的答案:“何不食肉粥?”。

    但是,史官的笔也是铁笔,除了记下这滑稽的语言对话外,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君臣际遇,那就是嵇绍和晋惠帝。嵇绍担任的职位,是侍中,这个职位很高,刚才说过了,大致都可以当做宰相的级别,而且负责皇帝的禁卫军统领。当时,晋朝的江山也并不是十分稳固的,这个动乱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晋朝的皇族本身。这在后世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八王之乱,在和七国之乱联系起来的话,就形成了后来的一个常见的成语,叫做乱七八糟。看看,读我的书涨学问吧。

    在八王之乱中,有一个王爷叫做司马颖,举兵作乱。都已经杀到了晋惠帝的车架之前,这个时候,在旁边护卫的嵇绍挺身而出,死战不退,最终保证了晋惠帝的绝对安全,自己,却被叛军砍做了肉泥。鲜血溅到了惠帝的龙袍之上。但是正因为如此,也为朝廷的卫队到来赢得了时间,最终,司马颖被击退了。惠帝顺利回到了朝廷。左右要洗去他龙袍上的鲜血,这个时候,惠帝终于开口了,他说了七个字,“此嵇侍中血,勿去!”。这是嵇侍中的血啊,你们不能把洗下去。后来一直到他临终,都保留这这件带血的龙袍。

    有的时候,即使一个人的脑子不怎么灵光,即使被人称作傻子,他的也是有感情的,他能辨别是非,这样的人,即使是傻子,又有何妨呢?他是懂得感恩的,就因为如此,嵇绍就没有白白的牺牲,至少,这个他拼死保护的人,会用自己之后的余生岁月来感念自己,这样的嵇绍,虽死犹生。

    之所以列出这么大的篇幅来说明嵇绍的故事,并不仅仅是因为到了月底要凑个字数什么的。更重要的是,说明,这样的事情和这样的人,都是存在的,而且,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一种感动了。现在凌云根本不知道是,这个周扬到底是不是嵇绍那样的人。

    话说,其实朱元璋这个人是比较狠的,有一个原则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斩杀功臣,只要是能找到理由,都是不遗余力的,而且,还有一个不成明文的原则就是,绝对的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据说,就连像李善长那样的开国功臣,他都没能放过,不仅如此,还夷其三族,这四个字看着这么轻巧,实则让人简直是毛骨悚然,什么是夷其三族呢,这么说,先要解释什么是三族这个问题,三族者,父族、母族、妻族。凡是和这三族能扯上关系的直系亲属,一律斩杀,不留后患。这么干的原因,也许大部分出于怕寻仇吧。

    不过,史书记载,除了周骥和周德兴两个人,并坐诛死之外,似乎并没有牵扯到其他的人。不过,这个周扬到底有没有复仇情绪,谁知道呢,比较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嵇绍那样大度的,不过,现在和他聊聊天,听听他说说话总是没错的。

    周扬浅浅一笑,“两位大人不必顾虑什么,我是江夏侯的后人,当年,祖上霍乱后宫,没有遭到家族诛灭,我已经是感恩不尽了,这样的罪名,怎么能为周家保留出一分血脉来呢。所谓雷霆雨露,都是天恩,作为臣子的,我知道感恩,好了,别的不多说了,我跟你们说说,这里的情形吧!”。

    张章这次也回过神来了,他主动的看了凌云一眼,心说这个周扬不简单,就凌兄这一沉吟的功夫,他竟然能够猜透凌兄想的是什么,此人是不得不防。凌云也回了他一个眼神,意思是将计就计,静观其变。张章点头。

    周扬说,这陕西,我虽然未曾在那里任职,大致也知道一些情况,这里是秦王的封地。秦王此人,虽然比较小气,也算是与民秋毫无犯,不怎么盘剥属地的老百姓。为什么呢,也可能是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陕西此地的民风。这里的民风是很彪悍的,可能两位大人不能想象。这里的老百姓有多么的好斗,他们会因为争夺一碗饭,发动两个村子的人打到互有死伤!!”,凌云有些纳闷了,这陕西的老百姓都有毛病吧,吃自己的饭,怎么还能因为跟别人抢饭打起来呢。

    看着两位不解的眼神,周扬解释说,“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去饭馆吃饭,同时桌上还坐着另外一个人,一碗饭上来,两个人都要先吃……”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理由,就为这么点事,能值当的发动一个村子,凌云简直是有点郁闷了,他才知道这趟差事到底有多么的不好办。彪悍就彪悍吧,也不至于到这么难弄的地步,实在是让人感觉很为难。

    周扬说,其实,在陕西当官,无非就是求个平安,全身而退就好,在这边,一般当官的要是想弄些苛捐杂税,没准就不是掉乌纱帽的事情了,有可能不留神就会掉了脑袋,因为不知道哪天,你的官邸内就会出现一位取你首级的不速之客。

    凌云心底开始琢磨别的事情了,在历史书上记载的东西,虽然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基本的事实还是存在的,崇祯年间的第一场大动乱,确实出现在陕西省内。当时有人评论此事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崇祯遇到的妖孽,就是陕西的旱灾,旱灾过后,铁定是不会长什么庄稼的,不长庄稼,那么就没有饭吃,没有饭吃吃什么?那就又回到了刚才那个“何不食肉粥?”的命题上了,那就是吃人,史书上说的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惨状空前,才导致了变民军的揭竿而起。事实是这样吗?是这样的。但是。凌云也找到新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周扬告诉他的,民风彪悍。连为了整一顿饭谁先吃都能打死人,那么让他们没有饭吃了这还了得?他们就得去造反,因为只有造反才有饭吃,才能生存,说到底,还是想吃饭,饿着肚子,什么都是虚的。如果现在这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你让他们饿着肚子去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区做贡献的话,他们也肯定会无一例外的回答你,:尼玛有病吧!

    这就是通病,历史,有些时候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有些时候,可以通过人力来改变,凌云忽然想起来,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现在辽东的边患已经平息了,即使不算是平息,那么至少,现在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局面,自己无论在朝还是在野,肯定是能压的住阵脚的,即使多尔衮想有所动作,他也要仔细思量一下,不会就那么轻易莽撞的采取行动。

    这个问题让凌云有一种想法,那就是,辽东的边患既然可以平息掉,那么陕西的旱灾,其实也可以是不在话下的。现在,陕西还没有爆发真正的变民军运动,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出现,似乎已经是一副重担压在了自己的身上,自己如果处理得当的话,那么,一场为害于后世的动乱可能会就此消弭在无形之中,自己如果处理不好,那么这场熊熊的大火一旦燃烧起来的话,再想扑灭可就是难上加难了。

    凌云感觉自己的压力很大。现在的他,肩上担负的,已经不仅仅是陕西旱灾的问题了,说的严重一些的话,也许,是整个的大明江山。他需要尽快的把陕西的问题控制住,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做到的问题,因为,朝廷的银子也并不富裕,自己可支配的,也仅仅只有这五十万两。用来拯救一个大省,可谓是杯水车薪,撑不了多少时候,另外,单纯的发放救济粮,也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史书记载,陕西旱九年涝九年,现在就是需要营造一个宏大的水利工程,在旱灾的时候能灌溉,在洪灾的时候能排水。可是,这样的设想很好,真正的做起来的话,又是谈何容易。当年就是水利专家潘老大人,那也是穷尽了三年之功,耗银将近两百万两。现在的情况是,凌云自己的手底下,既没有水利人才,同样,朝廷也拿不出来那两百万白银,如果崇祯去当裤子的话,也许可以贴补几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