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信王殿下的努力(3011字)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曾经在午门郑重其事的立了一块大铁牌子。上面写的一行郑重其事的字:后宫及宦者不得干政,逾者斩。
这块铁牌的有效期,也就在高皇帝执政期间。不得不说,大明朝出了太多重量级的太监和宫妃。太监就不说了,刘瑾,王振、魏忠贤等人,都是大腕,后妃里,如前期的万贵妃,后期的郑贵妃,也都是笑傲后宫,叱咤风云的人物。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规矩在制定规矩的人仙逝后,也便不再是规矩了。
凡事都有两面性,都是双刃剑。同一件事,或者有利,也就有弊,说到太监干政,就不得不提一下,成祖皇帝时候,靖难之役中立有大功,后来用亲提一支宝船舰队七下西洋,威震海内外,扬尽大明威风的内宫监首领,三宝太监郑和。至今,据说国内最牛的船还叫做“郑和号”。
后妃是老婆,太监是奴仆。就看这个皇帝能不能合理搭配这些关系。 成祖无疑是成功者,后来的大明皇帝们就稍差些。一直到魏忠贤的出现,达到了顶峰,整个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庆幸的是,现在的张皇后,后来的懿安皇后,是一个好人,一个毫无争议的好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后果实在是不能设想。祖宗的规矩,应该是防小人而不妨君子的。
张皇后每天的生活比较枯燥乏味,皇帝也算是喜欢她的了,可是似乎天启更喜欢木匠活。白天难得见到他的影子。也无非就是给自己找乐子玩。跟贴身的宫女逗个纸牌。自己看看书,弄个女红之类,倒也自在。
这天上午,她在和自己的宫女们闲聊。所有的坤宁宫宫女都认为,皇后是个难得的好主子。知书达理,脾气好的不行,从来待下人都是那么宽仁。
一个太监进来通报,说是信王殿下驾到,求见皇后娘娘。
皇后吃了一惊,她当然知道,这个信王殿下就是天启的弟弟,被封为信王的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有七个儿子,长大成人的只有皇长子朱由校,也就是天启。然后就是皇五子信王朱由检,他后来的称呼叫做崇祯。
信王殿下在当时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什么特点,虽然他的地位尊贵,也无非就是个富贵闲人,而且时时处处生活在最大的危险中。
没有说错,他的确生活在巨大的危险中,因为自古以来,当皇帝的儿子,又没能最终继承皇位的,这些王爷们,一直处在巨大的危险之中。从汉朝的推恩令剥削王侯实权,到清中期雍正帝的屠弟。这些王爷们,活得每时每刻都战战兢兢。因为无论你是皇帝的儿子,兄弟或者叔叔侄子。只要自己不是皇帝,就会对皇帝的位置产生威胁。
朱由检很低调,因为皇位被自己的哥哥当仁不让的坐下了,自己只能,也只求能安安稳稳的当个王爷,踏踏实实的过自己的日子。他每天邋邋遢遢的,衣冠不整,不修边幅。显得很是慵懒。就这样,东厂和锦衣卫的特务人员从未放松对他的监视,哪怕只需要有一点莫须有的证据,自己轻则会在宗人府监狱过一辈子,重则死无葬身之地。
低调点好,至少能多活几天,这就是朱由检的信条。魏公公对他很放心,因为这位信王殿下实在是太够兄弟了,从来不搞小团伙,从来不结交朝廷大臣。逢年过节就喜欢给魏公公送礼。见到面就很激动的喊“厂公”。如此仗义的兄弟,实在是下不去手啊。不好意思啊。
天启六年冬,朱由检第一次出头露面了,他没有去和皇上哥哥拉关系,却直奔了皇后张嫣的坤宁宫。皇后知道这位五弟向来不插手朝廷的事情,也极少出门,这次贸然来到这里,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要说。
张皇后起身整了整衣服,吩咐太监,“你这小厮,越发的不懂礼数了,信王爷是我自家的兄弟。何必用通传,快快请进来。”。
小太监忙不迭的就要往外跑,这时就听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朱由检自己一拉帘子进来了。他先给嫂子磕头。“皇后娘娘在上,受小弟由检大礼参拜”。
张皇后上前想扶起信王,又碍于古训“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正在犹豫时候,朱由检自己就站起来了。“小弟怎么能当得起嫂嫂搀扶呢。”。
“五弟啊,你这可算是贵步了。听说你忙的很,轻易不出门啊。今天怎么又空来我这里转悠。来呀,给信王爷看茶。”。皇后一面吩咐,一面很随和的说,“五弟,这是家里,你不必拘礼,随便坐就是。”。
朱由检也很是随便,他跟旁边的一个宫女喊道,“没听娘娘说了让我随便坐吗。你们这里都一个个木头似的戳着,这是打算让我坐在哪里呢?”。
那宫女这才恍然大悟般搬来一个绣墩,让信王坐下。
张皇后仔细打量着朱由检,都说五弟一直是不修边幅的,今天还是打扮的挺利索的。至少应该是洗了脸梳了头才出来的。信王已经十六岁了,长的高高瘦瘦,一表人才。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一米七六左右的个子,一双有神的眼睛时刻射出令人不得小视的光芒。今天信王穿的是朝服,一身蟒袍合体大方,配着九龙冠,碧玉带。皇后心说这是怎么了,今天五弟要去相亲呢,这么齐整。
信王打破了沉默,“嫂子,您也别猜了,我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既然来了,就有事情要求嫂子了。”。
“五弟太客气了,让嫂子猜猜是什么事情,想必是看到了哪家的大家闺秀,想要娶为王妃,来请嫂子说合吧。没问题,这就是你一句话的事情。要说五弟是大了,是该成个家了。以后也别这么懒了。出来帮你皇兄打理一下朝政才好。”皇后还是自顾自的絮叨着。
信王的眼睛环视了四周,看看周围的宫人和太监,欲言又止。皇后会意了。轻轻笑道,“五弟也是多虑了,要是嫂子我没有几个体己的心腹之人,还能进宫六年余还平安无事吗。你放心就是。我的宫里,没有客魏的坐探。”。
说到这一层了,也就没什么好遮掩的了。朱由检再次跪下,摘掉自己的王冠,磕头不止,泪流满面,正色道:“皇后娘娘,信王朱由检,替天下苍生,求您来了!”。
看到弟弟这个样子,皇后心中也不由得一阵心疼,先帝驾前子嗣绵薄,也就有这么两个儿子。天启只有这一个骨肉至亲的弟弟。朱由校和朱由检相差七岁。张嫣也很疼这个弟弟。她也顾不得什么礼数不礼数了,一把把朱由检拉起来,扶他到绣墩上坐下。
“五弟,不是嫂子不疼你。既然你提到了天下苍生,必然是朝廷中的大事。高皇帝开国之初就立下铁牌,后宫干政,立斩无赦。嫂子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皇后很是为难,但又不得不这样说。
“嫂子您这样说,就让弟弟我无地自容了。我不是要您干政,我是想求您救百姓,救大明江山于倒悬之急啊。高皇帝的遗训我自然知道,但是魏忠贤难道不是宦官,他凭什么把持朝政,九卿称晚辈,宰相作私衙。如今您知道吗,他已经太出格了。您知道吗,朝廷已经派出了十几任的辽东经略,开始现在整个辽东都没有了,还要经略些什么,辽东巡抚袁崇焕在宁远打了个大胜仗,魏忠贤容不下他,把他挤兑回了东莞老家。继任的高第把他收复的土地都放弃了。现在我们大明在辽东,只剩下山海关了,山海关一破,京城就会无险可守。岌岌可危了!!我是先帝爷的儿子,高皇帝的子孙,此刻,我不能再明哲保身,不能再糊涂了。”。朱由检已经哽咽得说不出来。
张皇后心中一震,她虽然在后宫呆着,却也不是不闻窗外事的。对于朝中和边疆的形式,她甚至比一些只懂子曰诗云的大臣更清楚。
“五弟,你是说山海关丢掉了吗!”。她直视着朱由检,不想在他口中听到一个否定的回答。
“还没有,不过,就要快了!山海关新任监军太监魏全孝, 是魏忠贤的义子,到任以来,颠倒黑白。诬陷守城有功的山海关总兵刘鸿,我已经听说,皇上把刘鸿定了斩决,缇骑已经出了京城。此时也怕是来不及了,我是来求嫂子劝皇上收回成命,莫要自毁长城啊!”。信王很激动,这次,他是真的激动。
皇后也正色起来,她很清楚皇帝做了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五弟,你先回去吧,东厂的人发现你来这里的话,魏忠贤会怀疑你的。你放心,这事你跟嫂子说了,嫂子就一定管。”。
朱由检不再说什么,起身跪下,又给嫂子磕了一个头,默默的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