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第二百九十章 洪山道上(2)(3164字)
实在讲,司马懿埋伏的相当好,没有一点漏洞。但张飞却在这没有漏洞的埋伏中,察觉到了一些什么,这就是为将多年的直觉。
他很信任自己的这种直觉。
很多时侯,他都是靠这种直觉救的命。下邳城破那次,他喝的原本是不省人事,但被亲兵们保着走到小路上的那一瞬间,他竟然在吐的七昏八素的当儿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准确的躲过了陈宫设下的埋伏。
这事儿他当时都不知道,是事后身边人告诉他的。
一瞬间的灵感,很多时侯比精密的计算更为有用。
但这种灵感并不仅仅属于张飞。
看到了张飞这瞬间的动作,司马懿也果断的作出了判断。
出击!
他明白,对张飞这种宿将而言,一旦发觉到有了什么意外,必然会采取最为迅速的行动。虽然现在出击并不是最好的时机——最好的时机是等他彻底进入伏击圈之内——但如果现在不出击,那么可能连现在的效果也没有了。
司马懿站了起来,手一挥,手下的士兵如群狼下山一般的向张飞所部涌了过去。
而直到现在,张苞还仅仅在等待张飞的回答而已。
这就是判断速度的差距,也是统兵用兵能力的直接体现。
张飞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意外,他马上作出了反应来应对。值得他庆幸的事,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对他而言,也并非是最坏的事情。
只因为,那一个人的存在。
司马懿和张飞的部队开始交战了。
这一情景的一开始,似乎很类似于今天黑帮片里的大斗殴。都是冷兵器,拿着各种大片砍刀对砍,张飞和司马懿就是两边的老大,不时还传出来群殴之中几个大嗓门的经典国骂:“狗日的,老子剁你娘的。”
但当这“斗殴”继续在发展的时侯,就开始显出来与黑帮截然不同的情形了。双方人群在经历了最初的遭遇式交锋之后,就都开始以独有的节奏在进行“砍人”这项“高雅的行为艺术”。
张飞这边,每八个人成一组,围成一个圈相互配合。四周拿盾牌的不砍人,光拿板子硬抗。中间三个拿长戟的,挥着杆子乱戳,反正是混战,戳一杆子想扎不到人反倒是个技术活。还剩一个,拿着弓箭四面射。这些弓兵孩子技术也真是过硬,中间换箭的空,还能顺手摸几块石头砸。
大体情形便是如此,每八个人形成一个战术小队,攻守兼备,战斗力相当强悍。
然而司马懿这边也不弱。
他的部队,战斗小组没张飞那边这么复杂,要八个人。他所部全是三三成队,作一个品字形结构,以最为简洁有效的方式实现进攻。
读者朋友如果还记得当年赤乌山洞一战的话,对此战斗方式应该是有印象的。
没错,就是当年“武卫三卒”所用的战斗队型。
曹军之内,别管是野战军也好,各地驻军也好,练兵所用法则,都是曹操的“霸府七军阵”,只是水平有高有低而已。这种三人一组的战斗方式,是霸府七军阵里最通用,也是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
自司马懿统领这支队伍之后,在他的训练之下,短期之内,作战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因此在现下的战斗里,已经是打的有模有样了。
但司马懿对此并不满意。以他之前的估计,这支队伍在他的带领之下,战斗效果应该远比这好。然而事实却是,虽稍占优势,却差距甚小,总体说来打的有些辛苦。
他知道这是为什么。
“好小子。”司马懿耸着肩膀笑了一下:“看来你在刘备那里很得重用啊。”
对面这种战斗方式,他无比熟悉,他知道,
这是诸葛亮“八卦阵”中的行伍作战之法。
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样,在鬼谷学艺,也同样的,成为了“鬼谷三圣”之一。
同学之间,经常切搓是免不了的,尤其像他们这种绝顶高手,明里暗里较较劲,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因此他们对对方的战斗方式,指挥方式,乃至心理,都是无比熟悉,有时甚至可以说,对对方的了解更胜自己。
司马懿估计的不错,张飞所部这种“八位一体”的战斗方式,用的就是诸葛亮“八卦阵”。
刘备所部,都是百战之师,从北到南,打过不少血仗硬仗,单兵素质都极高,丝毫不弱于曹操的军队。但一直以来,刘备都是“逢曹必败”,其中一个巨大原因,就是战术理论的严重缺乏。
刘备自小不好读书,是纯粹的“实战派”,他的所有军事指挥,没有一点是从理论中得来的,全部是实战中得来。他天赋的确也高,血水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真正实现了“乱拳打死老师傅”那句话,一阵王八拳,北方群雄里一大票所谓“自幼熟读兵书”的老傢伙们,能顶住的就没几个。
靠着这个,刘备也在北方闯出了不小的名头,以至于陶谦遭难,被曹操打的晕头转向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想着招来刘备抗曹。
那时的刘备军队,个顶个儿都是牛哄哄的,像一群敖敖叫的狼,谁都不服,刘备也完全没把曹操放在眼里。到了徐州,两话不说就和曹操开打,仗着一路闯过来的气势,誓要把曹操一气打个生活不理才罢。
哪知两军一遇,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曹操是“理论派”不假,没事就好写个兵书,顺便再写点诗词歌赋,这一副穷酸文人的派头很让刘备不屑。
但惨就惨在,曹操不只是“理论派”,还是“实战派”。
理论派是打不过实战派的,但实战派对上理论派加实战派,也是很苦恼的。
一交锋,曹操军就显出来一种与刘备军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气势。曹操军也是一群狼,但却不是敖敖叫的狼,而是会敖敖叫,却又不轻易叫的狼。
他们从来不会轻易出手,即便是在最为惨烈的交战之中,他们头脑中也是严格的执行着曹操的战术。他们这群狼,很多时侯会宁愿挨上几口,也绝不乱叫乱咬,然而一旦亮出牙齿,除了对方的喉咙之外,不作他想。
那一仗,刘军被曹军打惨了,上万人的部队,被曹操几千人打了个落花流水。而当时的曹军,用的还只是尚未完全成型的“霸府七军阵”。
自此之后,“逢曹必败”的阴影就一直困扰着刘备。刘备也不服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打破这个阴影,但残酷的现实却告诉他,他打不破。
输的体无完肤,痛定思痛的刘备,终于作出了一生之中最为痛苦的决定。
撤出北方。
这个决定不容易,尤其对于刘备这样一个胸怀大志,又心高气傲的人来说。因为撤出北方,就意味着他承认了自已的失败。
对于“英雄”来讲,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坚强,或许还不是最难的事。最难的事,在于承认失败。
承认失败,是需要勇气的。
然而或许只有敢于承认失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因为他可以从这里面,了解到自己正缺少什么,然后得到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而不是虚荣的胜利记录。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刘备撤出北方,来到南方,一番痛苦的思考之后,他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需要一个有大局观,又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可以在一种非临场操作的层面,给他更多帮助的人——即使那个人,没有什么经验。
为此,他找到了诸葛亮。
就此,一个工作经验丰富,却一直在失意的中老年人,和一个工作经验为零,却一直在思考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并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诸葛亮多年待业创出的理论成果,和刘备多年打拼的经验教训一结合,瞬间迸出了巨大的火花。
除了制订了那闻名天下的“三分隆中策”大战略方向,并联吴抗曹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打破了“逢曹必败”的阴霾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刘备军的战斗力了。
前面说过,刘备军有着极强的单兵战斗能力,唯一缺点就是没有军事理论支持,一打仗就是乱哄哄的齐上,打些小兵小蟹那是无往不利,一旦遇上曹操这种用兵大鳄就捉襟见肘了。
而这一情形,在用了诸葛亮的“八卦阵”作为军事训练原则之后,便大大改观了。
强横的士兵素养,加上团队战斗体系,刘备军一跃成为可以和曹军一抗的精锐部队。
张飞一开始是不服诸葛亮的,他对于诸葛亮只在鬼谷学过艺,却没有实际指挥过一场战斗的年轻人没什么好感,对他那种复杂的训练方式很不屑一顾。但实际操作起来,他就成了其最大受益者。
他发现,在这种有的放矢的战斗模式之下,他的指挥便利了太多。以前遇曹军,他要多想些点子,避免正面硬抗,而现在,他的军队,基本上正面抗曹军,也不会吃什么亏了。
不过单就这场战斗而言,他还是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