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常朝。
连着三日宴饮过去,昨儿个又特意斋戒一日,中书门下与枢密院都给在地京官发令,今天朝后需陪同赵祯与杨太后至幕殿为赵德明举哀,凡地方官皆不得避①。入殿前,周成奉告诉赵祯今天来得很齐,连前几日才令回来任右司谏的范仲淹都到了。因没做特别吩咐,契丹使者刘六符,萧特末亦在朝上候着。
赵祯心中生疑,怎么那两个使者还没走,奉慈庙的修建已经耽搁下来,究竟还有何要事?只是他这些日子因考虑如何对百官说明进封李氏与杨太后的决议,始终精神不振,加上今日的安排之紧密已让他头疼,遂不愿多问。
及至朝上,同平章事李迪上前奏曰:“陛下,比闻九月初七曾报疑有西平军在庆州作乱,陛下命枢密院下王德用前去镇抚。这本是军国重事,不料陛下次日以服丧为由罢朝,后宴饮至今。臣在宴饮中多次欲与陛下商讨,陛下却好似有意避开,臣以为此事甚为不妥,今日须讲清裁议方可。”
契丹使者听到,近前说:“若西平有乱,我国愿出兵相助。”
赵祯一愣,问:“贵国若要出兵,竟不需与国主商议?”
契丹使者道:“陛下与我国国主以兄弟相称,且国主与章献太后关系甚好,是故西平之叛宋,亦为我国所恶也。今日若因报备之事耽搁辽宋三十年之交,又增恶邻如豺狼,岂非暗长他日之祸?此事有我二人决定足以,纵我二人以此事通报国主,国主定会认为救邻人之灾,体弟兄之恤,乃古今大国皆明之通义。我辽宋乃天下惟二之国,怎会不就此理?”
赵祯却不信:“出兵需从贵国边土,你二人说的情真意切,但待你二人之言传到边疆,尚无宗真御旨,贵国士官又怎能确保听令?”
“若以章献娘娘之信为凭,边疆军士自然愿往。”
赵祯冷冷道:“章献娘娘崩逝已久,你二人这样说可是拿章献娘娘取笑?”
契丹使者道:“我二人来宋便是为吊慰章献娘娘,又怎会以娘娘取笑?”
“那是何意?”
萧特末说:“娘娘崩逝前曾有遗诏,欲杨太后同参军国大事,若有太后手诏,我国军士自然听从。”
祯皱眉,从未想到契丹使者竟晓得此事:“你二人从何处听来?”
刘六符呈上一卷白书,说:“此乃章献娘娘生前手抄遗诏,我国国主因与娘娘交好,遂也拿了一份,防原本遗失。”
赵祯让周成奉呈上来,打开看果然是章献笔迹,问向周成奉:“怎么从没听说过?”周成奉也摇头。赵祯道:“这确是娘娘笔记,但娘娘一向谨慎,遗诏这般慎重之物绝不可能交予贵国。”
萧特末说:“娘娘崩时,群臣可曾见过原诏?”
赵祯点头,说:“你这手诏内容倒不假。”
萧特末笑说:“字迹不假,内容不假,若非章献娘娘亲自给予,又怎么可能到我国国主手中?”
赵祯一时语塞,李迪插口道:“此诏书是不假,但陛下已不需要太后垂帘,是以彼时并未遵从。若如今还需太后娘娘听政,说出去恐有女祸之嫌,为太后清誉,才作此决断。”
萧特末道:“可我国国主只与真宗及章献娘娘熟悉,贵国若不从娘娘遗诏,我国是绝不可能出兵的。”
二人本以为宋国积弱,赵祯必定遵从,不想赵祯却突然笑说:“要太后娘娘手诏自然简单,但若完全遵从遗诏,则需择日行册封礼,此事以后再议罢。”
特末刘六符一愣,俱疑道:“难道贵国要眼见庆州战祸起却不肯动兵吗?”
赵祯并不回他,只说:“王鬷上前。”
枢密使王鬷进殿。
赵祯问:“庆州兵祸一事可有消息?”
王鬷作揖道:“已经收到王德用书信,庆州并非兵祸,只是匪徒作乱而已。”
李迪听见,比契丹使者还惊:“你说得可是真的?”
“战事怎可报假?初七夜里陛下已知道庆州并无兵祸,这些日子只是派王德用前往庆州方向前去查明是否属实罢了。”
李迪大喜,问:“陛下,是何人给得消息?”
赵祯不答李迪,而转对那二人说:“由是如此,不劳辽国国主费心了。”
二人对望一眼,只得退下。
“还有事上奏吗?”
李迪续奏:“若兵祸果真是假,则需复议西平赵德明赠官一事。陛下欲封赵德明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不知欲派何人出使?”
“朕本欲派度支员外朱昌符前往,今日他派人来报卧病在床,遂改侍御史孙祖德为祭奠使,你拟好随赠物后即刻启程。”
李迪受命退下。
赵祯又处理了些积攒的上奏,便下朝准备。
慈寿殿外备了凤舆,杨太后早就换好素服,乘上去往宣德楼走,与赵祯一同往青城幕殿过去。
一行浩浩荡荡到了地方,二人下舆过泰禋(yīn)门。因屡屡下诏边郊祭坛之地不得建斋宫,遂只立起木架,并以苇叶为帘障,又在上下四周用蓬帐幄帟(yi)围住,大体做个宫殿的样子,仿的是清庙建制。杨太后始终觉得为西平节度使来幕殿处举哀有失身份,但也无法。
赵祯为赵德明做了祭文,念完后百官宽慰一番。接着便到旁边瓦屋休整,杨太后则由人陪伴在另一间。
此时重臣皆在瓦屋内,赵元俨因早就得了赵祯的指示,便假意痛哭起来。
李迪忙问这是何故,赵元俨说:“我想到陛下如今在此处为西平赵德明举哀,却不知生母下落,实在难过。”
赵祯装傻问道:“八皇叔这是什么意思?”
赵元俨遂将李氏之事说出。
赵祯因当真为李氏难过,确实眼中有泪,叫周成奉将瓦屋的门关上。
重臣皆劝赵祯切莫伤心,赵元俨说:“臣望陛下替李顺容平冤。”
李迪亦率众人说:“陛下以仁孝治天下,若不能让李顺容与先帝一同入陵合葬,只怕天也不佑我大宋。”
赵祯口带哭腔道:“虽是如此,但若当真替朕之生母复位,外面群臣要如何说章献娘娘?娘娘虽有不义之举,但多年来始终尽到抚养之恩,朕绝不能令外人对娘娘指点。且此事关皇家声誉,冒然说出,可叫百姓作何想?”
赵元俨道:“不如说李顺容自愿守灵,将陛下托付给章献娘娘,如此便可堵悠悠之口。此处皆为陛下亲近之臣,再看今日朝上契丹特使的语气,都该明白章献娘娘的名声事关大宋安危,谁若主张昭示天下,可当真是不忠了。”
赵元俨都已如此说,众臣一时不知如何反对,暂且只能顺了这个主意。
①因宋初上朝安排非常繁琐(包括可能需要百官跳舞什么的),所以经常有在地京官称病不上朝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