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文学网 > 都市小说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539章 海王村里

第539章 海王村里

    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楚公子你看,这满大街现在跑的可都是四轮马车了,”田尔耕挑起了马车的帘子往外看着说。马车相对本来算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个时候应该叫皇上的,但朱由校可是不同意,因为那样就失去了微服的乐趣,不在宫里一切随意,而且听听自己原来的姓氏,这让他感觉到舒服许多。

    朱由校也顺着往外瞧,果然外面跑的都是四轮马车,这东西从军队使用了战车之后,北京皇商团们,首先看到了四轮马车的好处,一个个都把二轮马车换成了四轮,进而带领着京城的换车风气。

    自己的马车,前后左右都是侍卫的车辆,如此反倒不太扎眼了。对于安全问题朱由校可是没有松懈,建奴细作孔不入,还是小心点好。

    四轮马车应用到民间,也算是军事技术军用化的一种体现了。需求决定着一切科技,但军事科技实在是太少了,如果用民用的需要来刺激军事科技的发展,疑是最好的路子。自己现在在军事上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精力放以了上面,但钱没跟上,也就是军费占的比例不高。先军政策自己肯定是不会搞的,在朱由校看来,那是本末倒置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目前大明的老百姓脱贫混饱了肚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哪里能搞什么先军。不过提高一下肯定是可以的。

    “田兄,这是人们看到了四轮车的优势所以才造的,这也就是市场需求。另外给你透漏一个消息,在明年,可能就会看到有大批的人在骑自行车,或者三轮车了。”朱由校信心满满的说,中国是个自行车大国,为什么自行车有市场?那是因为它方便、实用。现在满大街的人出行要么靠步行,要么是轿子,要么只能是马车、牛车了。甚至是骑马、骑驴。但这些没有办法于自行车的优势相比,因为车子不需要养一个牲口专门的来拉车代步,要知道养一个牲口那可是要费不少的钱财和精力的,仅这一条,自行车和三轮车,就有着先天的优势。而且与步行、轿子、地盘车相比起来要得多、省力得多。所以这点朱由校很有信心。

    “自行车?三轮车?那是什么物件?”这话倒是把田尔耕说的糊涂,凭着他的见识。应该是所不通所不知的,怎么这个字眼如此的陌生,难倒又是皇上的发明吗?

    “一种能自己走的车,”

    “木马流牛?”

    “不是,是人坐在上面用脚蹬,然后车子可以自己跑。现在由求极宫正在反复的研制修改,一旦订下来,就会建作坊大量的制造,到时候满大街的人都会骑着它。”朱由校说着说着,突然想起了电影‘甜蜜蜜’,想想如果能带着一个美女,那多舒服。

    “楚公子说的。还真让在下期待。”

    “用不了多久,最起码净衣卫、顺天府、六扇门的人都会先行配上的。”记得看的那样‘敌后武工队’之类的电影里,老多的汉奸队都是骑着自行车的,那才叫利器。朱由校想的很简单,一是公务需要,二是可以带动消费,近二亿人口的大明,卖出去二百万辆自行车或者三轮车。那就是一个大收入。商标朱由校都想好了就叫金狮,自己小时候就有一辆。不过到了最后,别的同学都有了赛车,动辄几千上万的,让自己羡慕不已。那重量实在是太轻了,骑起来也舒服,但自己靠着父母那点抚恤金吃都靠着大院里的邻居。又怎么敢有这种奢侈品的想法呢?想想爆炸把自己炸到了明朝,那帮叔叔大爷、婶婶阿姨们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唉,想到了这里,不由的又是神情一淡。

    “如此那让人急着想、、、、、、”田尔耕本来听的好好的。怎么皇上这一下子又情绪化起来了,不由的也停下了问:“楚兄,怎么了?”

    “没什么,只是感怀一下而已。”朱由校总不能把自己来自未来的事给田尔耕说吧,就算是说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那也是自己最美的回忆,任何人也没有分享的权利。

    琉璃厂,琉璃厂西起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800米。辽金名为海王村,元、明时这里开设官窑烧制修建皇宫用的琉璃瓦件,故称为“琉璃厂”明初,明政府准备重修宫城,这就需要大量的琉璃瓦,官窑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了,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厂之一。琉璃厂当时全厂的面积颇为宽广,北至西河沿,南到前孙公园胡同,东至延寿寺街,西至南、北柳巷。在琉璃厂内从北到南直达虎坊桥,有一条通渠流淌。渠的中部有一座小桥,桥之北就是琉璃窑了。

    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琉璃厂所在的地方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清代,琉璃厂成为京城著名的书肆明代修建外城以后,琉璃厂附近逐渐形成了街道。当时在琉璃厂东门附近就有了炭儿胡同、安南营、臧家桥等街巷。琉璃厂西门附近形成了南、北柳巷、椿树胡同等。清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大批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琉璃厂附近。他们的到来,为琉璃厂带来了文化气息。再加上会试、乡试科举考试在贡院举行,大批学子进京赶考。为方便学子住宿而建的各地会馆,大多选址建在离内城较近的琉璃厂附近。学子们赶考,自然是需要大量的‘参考书籍‘,还有‘文房四宝‘。康熙年间,窑厂监督汪文柏奏请朝廷,于琉璃窑前的空地建筑房舍,招商承租。于是各地的书商纷纷在这里设摊,出售大量藏书,经营笔墨纸砚。明朝时红红火火的灯市,在清初迁到了外城的琉璃厂,在厂门外设摊出售,逐渐形成小街市,书摊也夹杂其中。据《帝京岁时记胜》载:‘每于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因这里的生意兴旺,一些临时性的书摊逐步发展为书肆,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都雅游之所‘,形成京城最大的书市,和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业等,也随之发展起来。因这里的生意兴旺,一些临时性的书摊逐步发展为书肆,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都雅游之所‘,形成京城最大的书市,和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业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以往这时候还不是最热闹之时,都是到了元旦至十六日,才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但今年却因为有了好政策,百姓们手里也剩下二钱了,所以这里比以往热闹了许多。

    到了玻璃厂,最热闹的地方当然得是海王村了,这里才是高档货的场所。一间间的商铺分列两旁,古色古香的小镇里,周围到处是穿着各种古代衣衫的玩家,一间间店铺分列街道两旁,各种各样的小吃吆喝声混成一片,显得热闹非凡。小镇的建筑看来综合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建筑特点,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大气张扬,种种特点,不一而足,着实令人大开眼界。

    正当朱田二人闲逛之余,朱由校突然驻足,转进了旁边的一家商铺。田尔耕一愣,明显感觉到皇上是在躲闪着什么,向前一瞧,看到了董其昌。

    朱由校的确是在躲他,面对这个敢指着鼻子骂与民争利的人,还是眼不见心不烦。在这里遇到他也属于正常,因为海王村基本上董其昌是最专家的人物了。

    连‘骨董’的定义人家都能解释,还有什么不能的呢?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有:“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又谓“‘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晓也。‘骨董’之者,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骨董十三说》将古物定位为今人与前贤交往、学习之媒介,尤其是鉴赏古代象征礼、乐的铜器、玉器,可以修养德行。听听,人家这境界,能让多少收藏家都感到汗颜。

    看到了他,朱由校当然躲着走,老头一下子能把他给认出来,那今天的出游还有什么意思?不过这老家伙身边的那个美女可真漂亮,眼睛大大的流盼妩媚,秀挺的瑶鼻,玉腮线条优美,娇艳欲滴的樱桃唇,洁白如雪的娇靥晶莹如玉,如玉脂般的雪肌肤色奇美,在董其昌面前乖巧的挽着老头的胳膊,到副闭月羞花的容貌显得楚楚动人。看那样子还是一个云英待嫁的模样。倒是挺让朱由校动心,好象一见钟情一样,躲在那商铺旁边偷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