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本书名 + 第五文学 看最快更新
没有来到大明之前,朱由校对这个科举制度,所知甚少,通过了前任的一些记忆以及学习,方知科举制度,是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访问下载txt小说//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一直到了大明。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是整个科举的最终目的,说白了就是让读书人中的优秀者来当官。
所谓的分科就是“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隋炀帝草创这项制度的时候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形式并没形成制度,隋炀帝很快就挂了,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之后到了唐玄宗却更发扬光大了。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也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盛行之时。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在朱由校看来。八股文就是一个固定的格式。这个格式限制的相当死而已。八股文写出来的文章的确是相当的华美,大气,相当的严谨。题目只准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出。有四付对子。要求平仄对仗。但又不同于作诗。词语典故都要在经书中、正史中提到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字字都要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这些就把游戏难度加大了。就象是眼前的宋应星,杂学很多。但一旦玩八股,就不一定能玩得过,只能是一次次的败北。
所以才有了黄尊素的儿子大呼:“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其实万事都有一个度,八股文的确是华美异常,让人看得是赏心悦目交口称赞,但那只是一个种类的文学修养,把这种规则应用在为国家选拔官员这样的事上,的确是有些过了,限制了大批的人。比如说李白的文采好不好?他能当官吗?能当一个好官吗?宋氏兄弟都是举人,终生与进士无缘,但他们却可以当个好官。
而从考试的内容上看,就是四书五经。仅仅有这些,就能做官了?显然是不够的。
朱由校现在锐意改革,但能动的东西他去动,不能动的东西,他一般就不去动了。科举事关整个文人阶层的利益,是他们的命根子,而且目前来看,也是最公平的一种制度,朱由校肯定是不会动的,最起码说不会大动。但随着学校的增加,文人数量也必然会增加,倒是可以在‘科’字上下手。
在朱由校看来科举就象高考一样,只是把语文、历史、政治三门当成了全部而已,而其中语文成绩又占了这次考试成绩的百分之八十的成绩。虽然语文是最重要的,但那只能显示出了文采、文学修养而已。摆得太高了,占分太多了。下一步就需要把历史政治的分提一提,把诸如经济、生物、物理、数学等成绩给加上一些进去,那人才的知识就会丰富了一些。而宋应星所问的这次的科举,朱由校却是另有一番说辞。
“宋兄,全民教育普及在际,许多的事情需要规划、草建、实施。而随着读书人的增加,科举制度虽不会改变,因为此制度对于选拔官员相当的重要,对于莘莘学子来说,更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但内容上肯定是会有所增加的,不会仅仅的限于八股文。此次因为事前没有通知,所以这次的科举,朕不会干涉什么。但选拔出的官员,均要再行学习一番。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所以在下认为,这三甲之人,都不能单纯的走以前官员的老路。”
“那楚公子认为他们应当如何?”对于皇上的这个说法,宋应星倒是挺赞同的。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为一个文人,虽然几次没有中了进士,但宋应星是相当的不服气的。如果真做皇上所说增加科目来考一些实用的东西的话,他自认不会输于他人。但偏偏要考那个他头疼的八股文,偏偏自己对那东西就是掌握的不好。如同一位会写诗的诗人,你非给他个词牌让他写一样的难。现在看来,皇上是打算在下一步改革科举内容了。而这一步则是任由科举选拔,但三甲里的人才,他却要先揽过去再说了。
“很简单,实习。”朱由校很轻松的说了一句,信心百倍,实习两个字他可是太熟悉了,因为在他的前世,几乎没什么工种是不需要实习的。
“实习?”这个词还没在大明流行起来,所以宋应星一时没弄明白。“请问楚公子何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