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文学网 > 穿越小说 > 金鳞开 > 五佰十章 宣威布德民大悦(十一)

五佰十章 宣威布德民大悦(十一)

    “皇爷……”随侍在崇祯身边的王承恩低声唤道。

    崇祯抬了抬手,止住了王承恩说话。他从窗外望进去,正好能看到朱慈烺的半个身子,如同顽童一般靠在柱上,手拿玉钩在地上写写画画。一不小心,崇祯差点撞到冰凉的玻璃上。

    这是宫中新换的一批玻璃窗。

    第一批窗玻璃给了内阁;第二批给了父母和伯母;第二批换了奉先殿和太庙。

    ——果然是个重社稷,有孝心,却不会说出口的木讷孩子。

    崇祯心中涌过一阵热流:皇太子刚毅木讷,即便以古君子的标准来要求他,也是个仁者啊!

    “咳咳。”崇祯终于觉得有点冷了,又见朱慈烺有站起来的动作,索性推门而入,干咳一声表明身份。

    朱慈烺没想到崇祯这么晚会来奉先殿,脑中先过了一遍自己是否有失礼的地方,然后才想起来向父皇行礼。

    “你在写些什么?”崇祯看了一眼地砖,上面干干净净,什么都看不出来。

    朱慈烺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难道直言说自己在打算对社会根基下手么?

    “儿臣在考虑江南的事。”朱慈烺换了个角度,也不算欺瞒道。

    “江南……遭灾了么?”崇祯有些提心吊胆。

    朱慈烺微微摇头,问道:“父皇,您有时是否觉得政令无法通达到乡间?”

    崇祯喉头滚动,干笑两声,突然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一遍很难说是否在调上的歌声唱罢,崇祯笑问道:“小时候听过吧?”

    ——这个调子的《击壤歌》还是第一次听到。

    朱慈烺点了点头。

    “百姓耕作食用,怡然自得,此乃天下大治之胜景。太祖高皇帝不许县官、胥吏下乡,只许甲户、粮长收税,正是为了保民啊。”崇祯解答道,目光不由自主飘向朱元璋的神位。又有些心虚。

    “那皇权就不用深入乡间了?”朱慈烺不敢相信崇祯竟然直接就要放弃如此重要的控制力。

    “乡间自有老人、族长之伦维护风纪,派官下去徒然扰民。”崇祯道:“只要百姓按时缴纳粮税,服徭役,朝廷最好不要去打扰他们。如今你免了徭役与这两年的粮税。这就很好,让百姓在乡间好生休养。”

    “父皇,那农田水利,修桥铺路,赡养孤寡……这些事谁来干?”

    “自有乡里宗族去办呀。若非大工程,朝廷宁可不做,以免越做越错。”崇祯长叹一口气:“朝廷大把银子花下去,反倒惹得百姓颠沛流离,无家可归,这又何苦?”

    “父皇……”朱慈烺已经有些无语了:“为何会这样呢?”

    “因为贪墨之吏。”崇祯以为皇太子真不知道。耐心道:“人心隔肚皮,你看着他们各个斯文儒雅,真的贪虐聚敛起来却不顾百姓死活。我家虽是天家,太祖时候就告诫后世子孙,绝不能轻信官吏。我听说你选用的法官也是刚上任不久便贪渎枉法。好像还抓出来不少吧。”

    “是,是儿臣有意为之。”朱慈烺道。

    “哦?故意用贪官污吏?”崇祯被儿子的答复吓了一跳:“怎有这等用人之法?”

    “一者是给那些读过书的人机会,只要他们能够自律自新,执行朝廷法度,过去的事也就既往不咎了。正可以重新做人,有个官身也好光宗耀祖。”朱慈烺道:“这些人中只要真有一两个干净的,也不枉儿臣一番苦心。”

    “其次呢?”

    “再有便是让都察院的御史们交投名状。”朱慈烺随口道:“官场陋规横行。必是从风宪败坏开始。趁着现在风宪新立,让他们多杀点人,吃到杀人的甜头,日后就收不住手了。真有人想收手,其他官员等闲也不敢信他们,自然两方隔阂。孳生情弊之事就少了许多。”

    “第三嘛,杀鸡儆猴之类的事儿臣不屑做。要杀就直接杀猴子,只要杀完了这一批,日后法官还有几个敢伸手的?”朱慈烺道

    这是借刀杀人、欲擒故纵、隔岸观火、上屋抽梯……崇祯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奇谋迭出”。

    “随手拈来的小动作,不值一提。”朱慈烺笑了笑。重凝重道:“父皇,儿臣要去一趟中都,看看有什么法子在不扰民的情形下,将乡村农民都管起来。”

    崇祯不解道:“这等费力不讨好的事,何必去做?难道你要在每村派官?国家如何承担如此之大的开销。”

    “总有办法。”朱慈烺道。

    崇祯见朱慈烺如此坚持,又问了些税制和纸币发行的事,默许了朱慈烺前往凤阳的想法。

    朱慈烺之所以选在凤阳而不是南京,正是打算由简入难。凤阳本不是富庶之地,又常受黄淮水患的滋扰,近百年来没有出过真正的豪强大族。朱慈烺打算从北京走陆路南下,正可以沿途考察北方宗族势力,并且视察民生恢复情况。

    随着消息的传发,都察院又因此发起了沿途州县官吏清查运动;吏部也提前派人进行考成,算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朱慈烺没有耽搁,既然决定要走,当天晚上通知了陆素瑶,让她安排人手先行南下,准备行辕。至于巡陵的圣旨也是立等可取,并不耽搁时间。萧陌亲自带领第一师侍卫南下,京畿外围防御圈交给了第三师和骑兵师。

    锦衣卫任务最重,徐惇当夜就赶往塞外,布置针对蒙满鞑虏的情报警戒线,以免太子前脚走他们后脚来。一方面又要派出随同朱慈烺南下的南镇抚司的大汉将军,非但要样子好看,还得能保护得了太子的安危。他一直想将闵子若的贴身侍卫队收入锦衣卫中,但皇太子对此并不看好。

    东厂自然也不能落在人后,更是全体发动,将皇太子途径的所有驿站、村落都放在了监控之中。

    第三天,朱慈烺准备出发的当天,陆素瑶拿到通政司转进来的《家国天下四方之一元法》,这封题目大得吓人的奏疏里封皮上贴着内阁的票拟,写得倒是简单,只有几个关键词:宗法、乡约、国法、四夷法。最后注明是来自大理寺。

    陆素瑶只看到“宗法”两个字,就想起了皇太子殿下那一篇“宗”字小楷,心中一动,将这奏疏放在了最上面。

    朱慈烺看到这奏疏的时候还以为是李明睿有了想法,展开一看却是个叫冯元辉的大理寺寺丞所呈。

    从行文上看,这个寺丞读书不多,一个简单的典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偏自己啰嗦一堆,又是“甲乙”又是“假设”。

    不过细细看下去,朱慈烺的眉头却展开了。

    虽然文辞不佳,但是这寺丞对于宗族、宗法却的确有着不浅的认识和思考。在这个时代,能够认识到宗族对国法抵触的人绝对不多,即便是李明睿,对此认识也没他深入。更何况这个冯元辉还能将这种抵触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认为约束子弟固守农耕,对当前的大明并不利。

    大明已经到了需要更多人口参与自由流动,成为雇佣工人的阶段。

    这个论断比朱慈烺大胆得多,因为不轻动宗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流民的无节制产生,薄弱的大明工商业能否消化得了那么多人口。在没有经过经济普查之前,朱慈烺并不敢轻易靠脑补来做出定论。

    “让这个人来见我。”朱慈烺说道,旋即看到座钟上的时间已经该出发了。他又补了一句:“直接带他上我的马车。”

    陆素瑶点头称是,一边派人去找这个大理寺的冯元辉,一边命人速度将皇太子的马车换成接见专用马车。虽然从外形上看,两种马车并无区别,但是内部的座椅布局却是如同一个小客堂,皇太子居中坐,可以直面看到车厢两旁客座的臣下。

    冯元辉在向李明睿毛遂自荐失败之后,回到住所写下了这本《家国天下四方之一元法》的奏疏。他在大理寺这段时间,从基层到寺署,经历了司法实务和立法准备的不同环节,心中早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浮动。

    这回皇太子问“宗族宗法”,看似针对的只是几个小问题,然而背后隐藏着的却是皇太子想以一部国法控制整个大明的希望。这才是冯元辉有底气站在李明睿面前的原因,也是他不舍得通过李明睿转达的原因——也无法转达清楚,很多话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把握了这个核心,冯元辉再反向推衍,从家国写到了天下四方,无意中突破了国内法的范畴,进入国际法领域。这方面他只是凭着本能,以及历代文人喜好的豪言壮语,为未来的国际规则描绘出一副以大明为主体,天下四方为附翼的蓝图。

    非但是朱慈烺,就是冯元辉自己对后面这部分也不怎么看重,两人都将焦点放在了前面宗族宗法的部分。谁都不知道,这篇奏疏后来出了删节版本,删去的是宗族部分,节选的则是大明法对天下四方的适用,则成了法学生必读文章。

    ps:

    求推荐票~~~求月票~~~~~~~!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