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文学网 > 穿越小说 > 买宋 > 第四百八十九章 影响深远

第四百八十九章 影响深远

    至于关汉卿的艺术成就的话,不用多说,那是非常显著的,像是关汉卿的杂剧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和贡献,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颇具影响力的。

    而与他差不多同时期的著名作家高文秀则被称为“小汉卿”,包括稍晚一些的南方作家沈和甫被称为“蛮子汉卿”,可见其影响力有多大,因此关汉卿也成为了一代风标。

    其艺术上的成就的话,主要体现在,第一,他的作品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像是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的《窦娥冤》可以知道,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立足于现实,紧紧的抓住了元蒙统治者的残酷、**和人民无可摆脱的悲惨命运这个现实生活的本质,在自己作品中予以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

    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人物矛盾的典型性以及鲜明的倾向性,使关汉卿的作品成为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但同时需要说明,他的作品又不仅仅是只满足于现实主义,还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辉,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与同时代的其他杂剧作家相比,他的作品独特之处就在于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苦难为满足,还着重写出被压迫者身上蕴藏着的反迫害、反奴役的斗争精神。

    如果大家看过他的戏剧的话就可以发现,关汉卿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处于弱者的地位,但他们敢于同各种恶势力斗争,并凭着他们的决心、智慧和力量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关汉卿善于写悲剧,但没有哪个作品是纯粹的悲剧。

    或者悲剧的主人公在喜剧的情节中转化为胜利者,或者制造悲剧的人最后受到惩处。

    包括即使是《窦娥冤》这样的大悲剧,主人公含冤而死,但她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终于使坏人受到惩办,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而第二点就是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说关汉卿是一位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

    可以看到,在他的作品中,活动着元代社会几乎是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

    这些人物,尤其是下层人物,大多数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并且关汉卿善于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窦娥天真善良、刚强正直的性格是通过她与蔡婆婆、张驴儿父子和官府的矛盾冲突逐步展现出来的。

    在《单刀会》中,前三折通过旁人之口极力渲染关羽的神勇忠义,第四折关羽出场,在剑拔弩张的冲突中最后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有就是关汉卿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主要又是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创造等方法。

    如《救风尘》第四折写赵盼儿将周舍离弃宋引章的休书骗到手,与宋引章扬长而去。

    周舍赶到,连骗带夺把休书从宋引章手中抢来撕毁。

    正当他得意洋洋地威逼宋引章回去时,赵盼儿从自己身上掏出真休书,挫败了周舍的阴谋。

    这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行动,同时刻画了周舍的奸诈,宋引章的幼稚和赵盼儿的机智老练。

    又如《调风月》中燕燕得知小千户另有所爱后,满腔悲愤,对着扑灯飞娥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好轻乞列薄命,热忽剌姻缘,短古取恩情。”

    “见一个耍娥儿来往向烈焰上飞腾,正撞着银灯,拦头送了性命。咱两个堪为比并,我为那包髻白身,你为这灯火清。”

    这段借物比兴、感叹身世的心理刻画,成功地表现了燕燕不拘于现状,大胆追求美满姻缘的倔强性格。

    关汉卿还善于用语言来刻画人物,他笔下人物的语言随着身份、性格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色彩。

    如《窦娥冤》的语言晓畅,《拜月亭》的语言清丽,《救风尘》的语言爽朗,《望江亭》的语言隽永,《蝴蝶梦》的语言率直,《单刀会》的语言豪迈,都与主人公的性格相符合。

    而第三的话,就是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因为关汉卿是位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精通舞台演出规律的艺术大师。

    他深知戏曲演出除了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动人的情节外,最重要的是必须有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这样才能产生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艺术效果。

    他的作品往往开始后不久,就使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迅速展开,然后不断发展,最后引入**,并在矛盾冲突中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像是《窦娥冤》中的“楔子”中交代窦天章无力还债和进京,只得将窦娥典与蔡婆做童养媳。

    第一折开场后就展开了戏剧冲突:蔡婆讨债,赛卢医赖债害命。

    此后张驴儿父子救人后乘机要挟,要做上门女婿,窦娥坚决拒绝。

    对立的双方矛盾冲突由此而急剧发展:张驴儿霸占窦娥的贼心不死,企图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自己的老子。

    张驴儿乘机进一步要挟,窦娥坚执不从,桃杌糊涂断案,窦娥屈打成招。

    窦娥抒发胸中冤屈悲愤,控诉人间不平,谴责天地鬼神贤愚不辨、清浊不分。

    剧情至此进入**,看来难以有新的发展。然而在法场,窦娥突然提出三桩誓愿,象异峰突起,使剧情又拓开新局面,窦娥的反抗精神发挥到了最高点,观众或读者的情绪也达到了沸点。

    第四折写窦娥鬼魂复仇,窦天章昭雪冤案,着墨不多,全剧也戛然而止。

    第四则是戏剧语言本色当行,因为关汉卿是位语言艺术巨匠,他善于以大众口语为基础,并吸收古典诗词中有生命力的东西,经过艺术加工锤炼,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学语言。

    这种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有表现力。

    无论是唱词还是宾白,不用华丽的词藻,浓艳的色彩,也不假借夸张和铺叙的修辞手段,以本色见长,历来被推为本色派的代表。

    如《窦娥冤》中不少唱词就象家人对话一般,保持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它的用词明快、生动有如口语,而无口语的生涩、粗糙;精炼、遒劲有如诗词,而无诗词的典雅、难懂。

    作者还经常运用一些熟语、成语,更增加了表现力。

    比如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以唐诗喻之,则关汉卿似白乐天。??以宋词喻之,则汉卿似柳耆卿。”又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此外就是《西厢记》了,不用多说,这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出戏曲,与《窦娥冤》齐名,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而它的作者是王实甫,与元代大多数汉人作家一样,其生平可知者极少,只知他是大都人,字德信,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在当时有极高声望。

    根据有关资料,他曾写了14种杂剧,现存作品除代表作《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丽春堂》,另有《贩茶船》、《芙蓉亭》残本。

    同时需要说明,《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宋代时《西厢记》得到文人推崇与传播:秦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与此同时,出于传播的需要,《西厢记》进入说唱,民间艺人创作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

    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

    此后元代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崔、张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现,写成了《西厢记》杂剧。

    虽然《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实甫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发展在于: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

    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

    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

    冲突。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

    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

    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

    第二节《西厢记》的主题意蕴和人物形象《西厢记》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它赞美了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情的颂歌叛逆者的赞歌。但这还只是它的表层意义。

    当然,《西厢记》之所以长演不衰,还另有其原因,像是即它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现象——自由与规则的冲突。

    人有各种**,这种**本质上是向往自由的,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为了种种目的,往往制定出许多制度、观念来制约人的**,因而二者之间就形成了冲突。

    这种冲突往往能穿越时空,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共鸣。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是爱欲的代表,老夫人等则是人类规则的代表。

    《西厢记》的戏剧效果就来自于这两者的冲突。作品中的老夫人时规则的维护者与执行者。

    她严肃地维护着封建礼教,固执无情;莺莺,是正当妙龄的少女,情窦初开,天然地有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但她地贵族少女的身份,从小到大的束缚,形成了她独特的性格:外冷内热,犹豫不决。

    张生是一个饱读圣贤书的文人,他的身份和使命也约束他必须遵守维护封建礼教,但来自青春的**和对美的天然追求,使他成为一个执着却又有些软弱的书生。

    红娘归属于社会下层具有下层劳动者特有的机智泼辣。她表现为礼教的拆除者,或许与儒家思想对于社会下层约束力相对较小有关。

    而《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的话,像是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如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所以我们才说《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西厢记》突破了一本四折的杂剧体制,有所创新。

    它打破了元杂剧规整严格的体制要求,由五本二十一折组成大型连台杂剧。

    它也打破了每折只能由一人主唱到底的成规,不仅有轮唱、对唱,还有合唱等多种表演方式。

    体制的革新,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

    第二,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作者既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的完美统一。

    同时也善于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惟妙惟肖,纤毫毕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