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了顺从,先开始为了应对神剑残峰上的魔潮,有过一段亲密的时期。
只可惜好景不长,在重新与仙盟总部取得联系后,一直负责仙盟后方的屈洪洞和天雷子就迅速掌握了大权,他们本就在太玄道人和天机子进入前线后负责仙盟的运转,现在这个时候掌管仙盟,可以说是一件非常顺水推舟的事情,反倒张志平突然成为少盟主,地位尴尬,根基浅薄。
而在屈洪洞和天雷子在突破化神期后,这种趋势更是达到了极致,八大执宰纷纷向两人靠拢,基本上就已经掌握了盟主和副盟主的权利,而张志平由于实力的不足一直没有动用自己的暗手,可以说一下子便失去了大部分权利,连天罡三十六营也因为分散坐地各方,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好在天命卫是他的直属手下,仙盟也无法无缘无故的直接拆分,甚至因为担心他反扑,所以一应供给都十分充足,张志平干脆就将心思都放在了天命卫上,大肆扩充,短短几年间便人数翻倍,如今已有三万之数。
不过让他感到稀奇的是,天雷子竟然突然旗帜鲜明的表达了对他的支持,让他可是大吃一惊,可是看到其余人果然如此的神色,他才隐隐的打听到,天雷子是得了天机门的传信,而且一直以来,最为奉行正统天道,搁在他身上,是最适合不过的第一继承人。
这让他欣喜若狂,虽然不至于立即跳出了争权,但也想着可以借机收拢一部分力量为未来打基础,但这是他才发现,天雷门刑罚严厉,一板一眼的只负责刑罚之事,对其余事情都毫不关心,哪怕是支持他的天雷子,也绝不会在刑讯中有丝毫私情。
这顿时让张志平心中一凉,虽然这种做事风格很让他欣赏,但也意味着他基本没有什么插手的余地,对于他来说,这也就是个名义上的支持而已。
这让他失望无比,但也更让他将心思都放在了修为之上,每日静心苦修,参悟天道,直到月灵仙子暂时出关后,他才再次得到了一股强有力的支持,月灵仙子成为副盟主多年,又是月神宗之主,虽然不耐俗务,但这么多年还是积攒了一批班底,都又交给了张志平了。
直到这时候,张志平才算是在仙盟中扎下根来,不过他虽然有了月灵仙子和天雷子的支持,但他此时无心争权,最终渐渐的,各项权利都流入到了屈洪洞手中。
其实,让屈洪洞来当仙盟盟主再合适不过了,不同于太玄道人和月灵仙子这样的苦修士,屈洪洞对于仙盟之事一向十分积极,忙里忙外的操劳不停,毕竟天问门类似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才是他们立身之基。
因此可以说,仙盟后连能重新联络四方,恢复了一点残余力量,大部分都依赖于屈洪洞,这才稳住了天下的局势,张志平虽然也携带着天命卫四处厮杀,阻拦了不少魔潮洪流,但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仙盟人才辈出,有不少都能做到他这种地步,算不得什么太大的功劳。
所以直到现在,屈洪洞一直牢牢掌握着仙盟大多数权利,可以说与盟主比起来就差一道正式的任命了。
而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屈洪洞掌握大权后,与其相关的各方人马自然纷纷得到了提拔,值此魔灾乱世的为难关口,仙工派、丹鼎派、元符派三大派得到了重用,奇珍阁、异宝楼以及心乐坊则有些没落了下来。
原本这倒没什么,战乱时代职责变化也属正常,仙工派、丹鼎派和元符派本就负责仙盟后勤运转,一直任劳任怨的,现在战乱年间,后勤的重要愈发凸显,仙盟大力支持也不足为奇。
但是除此之外,屈洪洞却还推行了一项政策,那就是为了提高天下各方生灵的自保之力,放开对于神灵的限制,允许天下各方百姓祭祀神灵,庇佑自身。
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一项善政,但要知道,神灵的诞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要祭祀数十甚至数百年才能形成强大的战力,事到临头了才祭祀神灵,岂不是笑话?
自古以来修仙者都一直隐隐打压着神灵的发展,连月神宗这等祭祀神灵的宗门,也多是将其看作一件工具或者护道之人,根本没有将其作为真正的信仰,屈洪洞的举动,毫无疑问打破了某种默认的规矩。
原本张志平以为,这项政策会招来很多顶级门派的反对,但没想到,他们却好像知道什么一样纷纷沉默不语,冷眼看着屈洪洞的动作,张志平为此吸引了注意力,仔细观察之下,发现屈洪洞,或者应该说说天问门果然筹谋已久,他们竟然拿出了大量神魂种子分布天下各方,迅速便祭祀出了一批不弱的神灵。
所谓的神魂种子,是筑基期以上的修士战死后,使用香火秘法维持自身存在的灵魂,可以说,他们距离神灵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不是早有准备的话,怎么可能一下子涌出这么多来?
毫无疑问,天问门一直在筹谋着某项惊天的计划,这让张志平立即想到了当初他在天问门发现的唐朝遣使举动,可以说不惜国力联系天下各国,他暂时不知道这与神灵有什么关系,但毫无疑问,其必然涉及到了整个天下局势的变化。
想想天机门一直以来补天计划,直接将不知道多少代的天命献祭,张志平就知道这些顶级门派,个个都有自己的算盘和计划,很容易便能牵连到自己身上,谁让天命之身,实在是沟通天地的最好祭品呢?
所以张志平丝毫不敢大意,想要探究天问门的具体计划是什么,会不会又影响到自己,在如今天问门掌控了仙盟后,它的计划已经开始彻底的铺展开来,一旦敌对的话,那又是一场残酷的大势争夺,影响到了整个天下大局的演化。
“小友正在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