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文学网 > > 奋斗吧,姜英秀! > 第325章 再次跳级

第325章 再次跳级

    姜英秀的中考成绩毫无悬念,直接升上了二姐夫曾经读过的县一中,这件事儿又造成了一回小小的轰动。

    县一中的全称,是西麓县第一中学。它不只是县里的重点中学,在全省的中学里,也是排得上号的。

    县一中的硬件条件虽然依然十分简陋,但是跟桦树林公社小学比起来,就好过太多了。

    而且关键是面积很大。

    县一中的操场,就能把桦树林公社小学,包括它的后山在内,都装下,还有富余的地方。

    县一中是有本校初中部和高中部的。

    不过即便是本校初中部的学生,如果考试的成绩达不到要求,也是不能在本校读高中的。

    这一点,县一中一直执行得非常严格。

    其实县一中的初中部招生考试分数线也是本县几所中学之中要求最高的。

    姜英秀这个跳级生竟然一下子就考上了,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而就在桦树林公社小学和西麓县第一中学都在流传天才少女的传说的时候,姜英秀再次出现在了校长室。

    不过这一回,是西麓县第一中学的校长室。

    她之前假期的时候已经跟二姐夫借了课本,看过了一遍,对初中的教学内容心中有数,直接跟学校提出了跳级申请。

    至于跳级的理由,她大言不惭地搬出来了头顶光环的二姐夫:

    “我二姐夫是咱们西麓县今年的高考状元刘家和。初中的课程都是他给我讲的。我觉得我可以通过咱们学校的跳级考试,所以就来申请了。”

    校长、教务主任和姜英秀的班主任都很惊讶,这个孩子可是个小名人了。本校年纪最小的学生,而且她小学就是跳级读得,这刚刚过了中考,直接就要申请读初三?

    难道真有这样的天才?

    校长扶了扶眼镜,缓缓开口道:

    “姜英秀同学,一颗小树苗想要长成参天大树,先得把根扎牢,而不应该拔苗助长。学习和成长,都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跳级的事情,我看你还是再充分考虑一下吧!”

    姜英秀一脸坚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一段名言,我一直将它当做我的座右铭。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

    我希望把我宝贵的生命,用在真正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的课程我已经提前学习过了,如果我可以通过考试,为什么还要浪费几年的时间,在已经掌握了的教学内容上呢?

    如果可以跳级,就能够更早完成学业。

    而早一天完成学业,就能够早一天投入到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乃至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中去。”

    校长很显然被震了:

    “你竟然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周围几个老师也议论纷纷:

    “哎呀,现在的孩子都这么厉害了吗?看完还能背下来经典名句!”

    “你才几岁啊,就看得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

    “真看过假看过还不知道呢,别忙着感叹了。我问问你,冬妮娅是谁?安娜又是谁?”

    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还有的老师甚至直接开始考起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人物和剧情。

    姜英秀先是回答了校长的问题:

    “嗯呢,看过一点儿,不过现在背不下来,只能记住一些主线剧情。”

    然后又把其他老师的提问一一回复了:

    “冬妮娅是保尔的青梅竹马,后来因为思想不一致分开了。安娜是一个线索人物,引发了保尔和一些人渣的冲突。”

    一屋子人面面相觑,校长状似随意地又跟姜英秀聊了几句钢炼的剧情,然后便立即同意了让姜英秀参加跳级考试。

    考试时间定在三天后,试卷题目得现出,不过倒也不算太麻烦只要直接从过去历届初三的毕业试卷中挑出一些题目,组成一套新的试卷就可以了。

    连题目变化都不需要考虑,直接用原题就行。

    刘家和虽然是高考状元,但是他平常课业也是很繁重的,不大可能有时间把历年考题都给姜英秀一道不落的全讲过。

    三天后,姜英秀再次走进校长室,态度从容淡定地用她的答题速度和正确率,再次刷新了老师们和校长的三观。

    于是,姜英秀不声不响地再次成了话题焦点人物。

    到了初三一班,姜英秀发现一个略有些悲剧的事实。

    她的个头儿本来就不高,跟十几岁的初中毕业班同学们更是没法比。

    班级里原本个子最矮的同学,都要比她高出来一大截。唉!空间的功能那么逆天,她的身高却依然没有显著的进步。看来八成儿是要矬一辈子了

    一连两次跳级,还都成功了,让姜英秀在姜家的地位,也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

    虽然杨树沟子村这一片,基本上不怎么重视教育,但是那主要是因为,建国前社会环境一直不太平。

    俗话说得好,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文化人的本事,在战乱的年代,颠沛流离的老百姓,是看不出来的。

    而建国后,一波又一波的运动、将文化人的地位拉下了神坛只是一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没有文化基础的人家,想要供出来一个读书人,不管是从经济上来说,还是从时间上来看,都非常非常不容易。

    毕竟这种投入的回报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而且投入了一溜十三招,最终能否有回报,也还是不确定的。

    所以,大多数人的眼光,在招工、参军、考学这三条道路之中,最看好的,首先就是招工,最末尾的选择才轮到读书考学。

    城市平民阶层都是如此,农村尤甚。

    姜英秀突然在读书上表现得这么有天赋,一下子成了十里八村的话题人物。

    当初传播流言的老何家,也说不出来什么了。

    总不能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对姜英秀网开一面,徇私舞弊吧!

    那学校,还能是她家开的咋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