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一夜中的两次规模交锋不过只是大战之前的开胃菜,但悬挂在中心广场的几具敌军士兵尸体倒的确是对城内民众的情绪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毕竟这已经是巴达维亚城在最近五年中第三次被马打蓝大军打上门来,虽前两次交战最终都是以马打蓝一方的主动撤军而告终,但谁也不知道巴达维亚城能否挺过第三次的攻势。能够在围城之初就取得一些战绩,多少也能让城内民众对此战的未来走势稍稍变得乐观一些。
不过某些消息灵通人士,比如苏克易和成大朋这类人,就已经从特别的渠道得知了与守军交锋的不过是马打蓝军的先头部队而已,而吊在广场上的可不是什么随便从城外堆积如山的敌军尸体中拣回来的几具,而是总共就在城下打死这么人,想多挂几具出来摆摆威风都不行。
在初步试探了城头守军的实力之后,跟进的马打蓝大部队并没有立刻展开攻城,而是在城外扎下营寨,开始进行攻城之前的准备工作。不过按照他们以往的做法,大概这个准备期只有两三天的时间,届时就不再会是打闹的骚扰了。
趁着这段难得的平静期,成大朋带着他的慰问品来到了北城门外的城防指挥部,并在苏克易的引见之下,见到了城内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安东尼·范·迪门。
由于双方语言不通,加上范迪门军务繁忙,两人只是通过苏克易的翻译简单交流了几句。至于成大朋的来意,苏克易倒是已经提前跟范迪门过了。由于有苏家人作为担保,加上成大朋本身在巴达维亚城内也算得上是有名气的商人,因此范迪门倒是没有怀疑成大朋这次主动登门的真实意图,很快便批准了他到城墙一线慰问作战部队的申请。当然了,出于安全考虑,苏克易也要作为陪同人员登上城头。
在战时围城期间,就算是有家底的商人也很难组织起像样的慰劳物品,因此成大朋所准备的东西格外简单粗暴——就全是一箱箱的现银。在给范迪门留下了一对沉甸甸的金元宝之后,成大朋指挥着自己的随从将装着银锭的箱子一路抬上了城墙。
由荷兰人设计修筑的巴达维亚城,其城墙轮廓是一个并不规则的棱堡结构,而荷兰式的棱堡在战争史上毫无疑问可以占据一席之地。荷兰的的独立战争过程中,就是利用棱堡这种堡垒让西班牙的军队在尼德兰的战事步履维艰,最终尽管西班牙人武力占优,但却因为无法攻克为数众多的棱堡,不得不退出了这片区域。
荷兰其大部分国土都是平坦的低地,几乎无险可守,这就让荷兰人在战争过程中逐渐将堡垒设计得越来越复杂,单凭其结构就能为守军平添几分战斗力。而他们在爪哇岛西北角所修筑的巴达维亚城,可以是集中了荷兰棱堡工事的精华,在防御的可靠性方面,东南亚地区基本没有第二处城市可以与之媲美。
当然了,在这个时空中由于海汉人的介入,棱堡不再只是欧洲殖民者才会修建的独特堡垒建筑。事实上三亚的胜利堡,就是按照棱堡原理所设计的防御型堡垒,其设计的防御能力要求以不足千人的守卫力量抵御十倍于己的敌军,足见这种堡垒的威力。
在世界战争史中,棱堡从16世纪开始在欧洲广为兴起,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慢慢退出战场。这倒不是有人发明了比棱堡更高级的堡垒形态,而是此时开花弹开始在战争中广泛采用,传统的棱堡城墙无法有效防御这种新式炮弹的破坏,所能起到的防御作用也就不像前几个世纪那么大了。不过从目前来,开花弹这种黑科技也只有海汉才能完全掌握,但也还没有正式列装炮兵部队,因此棱堡结构仍然是一种非常强悍的防御体系。
巴达维亚城的主城墙并不高,成大朋目测其高度按照海汉度量尺只有八到九米,比起广州府、肇庆府的城墙都要明显矮一截,厚度倒是差不多。不过与明式城墙明显不同的是,并没有在夯土城墙之外包上一层墙砖,这是因为砖石结构在火炮打击下极容易损毁,并且会容易产生跳弹而增加守军的伤亡。
另外在结构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里的城墙并非笔直的一条线,而是每隔一段就有一处向外突出的棱形结构,而城外在两处棱形结构之间,距离城墙大约三四十米处,都筑有一处的三角堡垒,里面驻扎有一到两百名不等的士兵,其位置也正好处于两边棱形结构的火力范围之内。
在这一层防线之外,才是连通水脉的护城壕沟。之前摸黑泅渡偷袭城下的马打蓝军,就是被这城外的堡垒驻军所发现,城里城外的火力夹击之下,很快就打退了夜袭的敌军。
如果成大朋没有去过三亚,那他大概会对巴达维亚城的这种古怪城墙感到很惊讶,不过有了胜利堡这个设计和施工更加成熟的堡垒在前,成大朋倒是觉得荷兰人修的这城墙只能算是一般般。毕竟胜利堡早就完成了混凝土的结构改建,论坚固程度远不是这夯土墙所能相提并论。当然他也没有因此而放松,很仔细地通过双眼和手脚来测量城墙的数据,并将其默默地记在心中。
成大朋在三亚培训期间接受过专门的城防侦察训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就是由军方和建设部的老师授课,让学员学会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城防工事的勘测,并将其结构复制到纸面上。而更高级的应用,就是通过观察推测出城防工事的火力、薄弱、屯兵等重部位。成大朋能够亲身上到城墙上近距离进行观察,自然是已经将这侦察任务的难度降到了最低。
以下内容稍后重新进行编辑
这一天一夜中的两次规模交锋不过只是大战之前的开胃菜,但悬挂在中心广场的几具敌军士兵尸体倒的确是对城内民众的情绪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毕竟这已经是巴达维亚城在最近五年中第三次被马打蓝大军打上门来,虽前两次交战最终都是以马打蓝一方的主动撤军而告终,但谁也不知道巴达维亚城能否挺过第三次的攻势。能够在围城之初就取得一些战绩,多少也能让城内民众对此战的未来走势稍稍变得乐观一些。
不过某些消息灵通人士,比如苏克易和成大朋这类人,就已经从特别的渠道得知了与守军交锋的不过是马打蓝军的先头部队而已,而吊在广场上的可不是什么随便从城外堆积如山的敌军尸体中拣回来的几具,而是总共就在城下打死这么人,想多挂几具出来摆摆威风都不行。
在初步试探了城头守军的实力之后,跟进的马打蓝大部队并没有立刻展开攻城,而是在城外扎下营寨,开始进行攻城之前的准备工作。不过按照他们以往的做法,大概这个准备期只有两三天的时间,届时就不再会是打闹的骚扰了。
趁着这段难得的平静期,成大朋带着他的慰问品来到了北城门外的城防指挥部,并在苏克易的引见之下,见到了城内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安东尼·范·迪门。
由于双方语言不通,加上范迪门军务繁忙,两人只是通过苏克易的翻译简单交流了几句。至于成大朋的来意,苏克易倒是已经提前跟范迪门过了。由于有苏家人作为担保,加上成大朋本身在巴达维亚城内也算得上是有名气的商人,因此范迪门倒是没有怀疑成大朋这次主动登门的真实意图,很快便批准了他到城墙一线慰问作战部队的申请。当然了,出于安全考虑,苏克易也要作为陪同人员登上城头。
在战时围城期间,就算是有家底的商人也很难组织起像样的慰劳物品,因此成大朋所准备的东西格外简单粗暴——就全是一箱箱的现银。在给范迪门留下了一对沉甸甸的金元宝之后,成大朋指挥着自己的随从将装着银锭的箱子一路抬上了城墙。
由荷兰人设计修筑的巴达维亚城,其城墙轮廓是一个并不规则的棱堡结构,而荷兰式的棱堡在战争史上毫无疑问可以占据一席之地。荷兰的的独立战争过程中,就是利用棱堡这种堡垒让西班牙的军队在尼德兰的战事步履维艰,最终尽管西班牙人武力占优,但却因为无法攻克为数众多的棱堡,不得不退出了这片区域。
荷兰其大部分国土都是平坦的低地,几乎无险可守,这就让荷兰人在战争过程中逐渐将堡垒设计得越来越复杂,单凭其结构就能为守军平添几分战斗力。而他们在爪哇岛西北角所修筑的巴达维亚城,可以是集中了荷兰棱堡工事的精华,在防御的可靠性方面,东南亚地区基本没有第二处城市可以与之媲美。
当然了,在这个时空中由于海汉人的介入,棱堡不再只是欧洲殖民者才会修建的独特堡垒建筑。事实上三亚的胜利堡,就是按照棱堡原理所设计的防御型堡垒,其设计的防御能力要求以不足千人的守卫力量抵御十倍于己的敌军,足见这种堡垒的威力。
在世界战争史中,棱堡从16世纪开始在欧洲广为兴起,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慢慢退出战场。这倒不是有人发明了比棱堡更高级的堡垒形态,而是此时开花弹开始在战争中广泛采用,传统的棱堡城墙无法有效防御这种新式炮弹的破坏,所能起到的防御作用也就不像前几个世纪那么大了。不过从目前来,开花弹这种黑科技也只有海汉才能完全掌握,但也还没有正式列装炮兵部队,因此棱堡结构仍然是一种非常强悍的防御体系。
巴达维亚城的主城墙并不高,成大朋目测其高度按照海汉度量尺只有八到九米,比起广州府、肇庆府的城墙都要明显矮一截,厚度倒是差不多。不过与明式城墙明显不同的是,并没有在夯土城墙之外包上一层墙砖,这是因为砖石结构在火炮打击下极容易损毁,并且会容易产生跳弹而增加守军的伤亡。
另外在结构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里的城墙并非笔直的一条线,而是每隔一段就有一处向外突出的棱形结构,而城外在两处棱形结构之间,距离城墙大约三四十米处,都筑有一处的三角堡垒,里面驻扎有一到两百名不等的士兵,其位置也正好处于两边棱形结构的火力范围之内。
在这一层防线之外,才是连通水脉的护城壕沟。之前摸黑泅渡偷袭城下的马打蓝军,就是被这城外的堡垒驻军所发现,城里城外的火力夹击之下,很快就打退了夜袭的敌军。
如果成大朋没有去过三亚,那他大概会对巴达维亚城的这种古怪城墙感到很惊讶,不过有了胜利堡这个设计和施工更加成熟的堡垒在前,成大朋倒是觉得荷兰人修的这城墙只能算是一般般。毕竟胜利堡早就完成了混凝土的结构改建,论坚固程度远不是这夯土墙所能相提并论。当然他也没有因此而放松,很仔细地通过双眼和手脚来测量城墙的数据,并将其默默地记在心中。
成大朋在三亚培训期间接受过专门的城防侦察训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就是由军方和建设部的老师授课,让学员学会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城防工事的勘测,并将其结构复制到纸面上。而更高级的应用,就是通过观察推测出城防工事的火力、薄弱、屯兵等重部位。成大朋能够亲身上到城墙上近距离进行观察,自然是已经将这侦察任务的难度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