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办完手续之后重新回到管委会的办公室,常德高让刘尚坐着等一会儿,拿了他的相关手续资料去人事处做存档登记,然后又带回来一叠表格,让刘尚一一进行填写。其实这些资料与先前在户籍科填写的内容大同异,也是以个人信息为主,不过职业方面的内容就详细了很多,比如入职者过去的职业背景,所擅长的技能和领域,有何个人作品或事迹,甚至是对于“宣传工作”的个人认知,都要以文字的方式作下记录。
饶是刘尚心谨慎,面对这么多需要填写的内容也不免有些发晕,他并不完清楚这些个人资料是要送给谁看,归档何处,但有一点他可以确定,海汉安部肯定会有专人审核像他这样直接被征召进衙门任职的外来人员。如果自己在填写这些资料的时候出现任何纰漏,都有可能会被专业人员抓住辫子,他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心应付。
来三亚之前就曾听过海汉对民众的管理十分精细,刘尚先前还没什么切身感受,如今办理入籍手续要当海汉人了,他才发现传言不虚,光是这资料登记的详细程度,就远非大明官府的户籍管理可比。刘尚对于这一领域事务的了解程度要远胜过常人,他很清楚这种强化管理可不仅仅只是多登记几分纸面上的资料就算完事,由此给相关部门所增加的工作量也会十分可观,审查、建档、整理、存放,后续一系列的环节都是得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处理,而因此所增加的人手和费用也都是不可忽视的。
刘尚相信海汉的这些手段并非表面功夫,而是实实在在根据这些登记资料在对治下人员,特别是在官府**职的这些人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监控。而且他也能大致预计到这绝非最后的考验,自己不太可能在办完手续之后就立刻正式入职,必定还会有一个为期数日的考察期。
果不其然,刘尚填完这些登记表之后,常德高便开口道:“虽然你以前是书为生,对如何在民众间宣传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要用的可不是为钱工作的书先生,而是能够宣传爱国思想的专业人员。所以在你入职之前,会有十到十五天的培训期,具体视你在培训中的表现而定。在此期间会有讲师教授给你今后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对你入职之后的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学习!”
刘尚虽不知这所谓培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但他见常德高得十分慎重,当下也赶紧满口答应下来。反正这个行当的事务也得花些时间去钻研,有专业人士来传授,那倒是可以省下不少的精力和时间了。他也很想深入了解一下,海汉在宣传领域到底是有些什么厉害手段,能管教住数以十万计的移民为其效忠。
关于海汉这个国家是如何在短短数年间崛起于南海之滨,外界一直也是众纷纭。普遍比较统一的观点,基认为是因为海汉拥有难以匹敌的强大武力,并且有极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军队的南征北战,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领土和人口的不断扩张。海汉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当然便是外界最容易观察到的长处,但随着对海汉了解的不断深入,也有很多新的观点被提出来,比如海汉是如何在短期内实现了吞并数十万人口,并且迄今仍在不断大量引入移民人口,却没有因为融合问题而产生大乱,仅仅引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观点就无法对此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解释了。
难道是执委会式的政体更先进?当然不会有任何人敢于发表这种大逆不道的观点。不过绕着弯表达看法的方式也不是没有,来多研究海汉问题的专业人士认为,过去被忽略最为严重的,其实是海汉执委会的统治手法,其中也就包括了海汉在宣传领域的施政措施。
大明的官府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手段不多,衙门外和城门口张贴的各种告示大概就是最主要的手段了,此外对舆论和出版物的监督也极为粗糙,更多时候是规定哪些东西“不能做、不可”,而非主动的宣传和引导。在这方面与海汉相比,官府的施政手段几乎只能用“原始”来形容了。
根据刘尚来到三亚之后的体会,海汉对于宣传的重视是自上而下的,特地设立宣传部这个由执委会直接管理的部门,就足以看出海汉统治阶层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而宣传部的具体工作手段,在刘尚看来可以是无孔不入,从登上前往三亚的船开始,就有专门的人员在船上向首次去往海汉国的新移民介绍海汉国的风土人情,法规制度,移民政策等等,让新移民在途中就能对自己的目的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抵达三亚之后,更是可以感受到宣传手段的多样化,随处可见的标语、旗帜,庶民也能接触到的报纸和各种街头宣讲活动,甚至会对他这样的书先生进行征召,各种手段不一而足,无不在宣传海汉的富足与强大。而以三亚为中心的海汉统治区物质丰富,社会安宁,身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的确很容易就会被不断洗脑的舆论宣传培养出一种身为海汉国民的优感。而大明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似乎也受此影响明显,每年都仍有大量平民选择渡海到海南岛来投靠海汉人。
尽管大明不太可能效仿海汉成立这么一个专门主抓宣传工作的衙门,但刘尚个人还是对海汉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手段很有兴趣,这也是他选择伪装成书先生进入三亚潜伏的原因之一。刘尚认为即便海汉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优势很难被击败,但如果能找到其在国内统治手段中的漏洞,那么就可以设法制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抑制海汉的发展。
书首发创世中文,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两人办完手续之后重新回到管委会的办公室,常德高让刘尚坐着等一会儿,拿了他的相关手续资料去人事处做存档登记,然后又带回来一叠表格,让刘尚一一进行填写。其实这些资料与先前在户籍科填写的内容大同异,也是以个人信息为主,不过职业方面的内容就详细了很多,比如入职者过去的职业背景,所擅长的技能和领域,有何个人作品或事迹,甚至是对于“宣传工作”的个人认知,都要以文字的方式作下记录。
饶是刘尚心谨慎,面对这么多需要填写的内容也不免有些发晕,他并不完清楚这些个人资料是要送给谁看,归档何处,但有一点他可以确定,海汉安部肯定会有专人审核像他这样直接被征召进衙门任职的外来人员。如果自己在填写这些资料的时候出现任何纰漏,都有可能会被专业人员抓住辫子,他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心应付。
来三亚之前就曾听过海汉对民众的管理十分精细,刘尚先前还没什么切身感受,如今办理入籍手续要当海汉人了,他才发现传言不虚,光是这资料登记的详细程度,就远非大明官府的户籍管理可比。刘尚对于这一领域事务的了解程度要远胜过常人,他很清楚这种强化管理可不仅仅只是多登记几分纸面上的资料就算完事,由此给相关部门所增加的工作量也会十分可观,审查、建档、整理、存放,后续一系列的环节都是得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处理,而因此所增加的人手和费用也都是不可忽视的。
刘尚相信海汉的这些手段并非表面功夫,而是实实在在根据这些登记资料在对治下人员,特别是在官府**职的这些人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监控。而且他也能大致预计到这绝非最后的考验,自己不太可能在办完手续之后就立刻正式入职,必定还会有一个为期数日的考察期。
果不其然,刘尚填完这些登记表之后,常德高便开口道:“虽然你以前是书为生,对如何在民众间宣传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要用的可不是为钱工作的书先生,而是能够宣传爱国思想的专业人员。所以在你入职之前,会有十到十五天的培训期,具体视你在培训中的表现而定。在此期间会有讲师教授给你今后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对你入职之后的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学习!”
刘尚虽不知这所谓培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但他见常德高得十分慎重,当下也赶紧满口答应下来。反正这个行当的事务也得花些时间去钻研,有专业人士来传授,那倒是可以省下不少的精力和时间了。他也很想深入了解一下,海汉在宣传领域到底是有些什么厉害手段,能管教住数以十万计的移民为其效忠。
关于海汉这个国家是如何在短短数年间崛起于南海之滨,外界一直也是众纷纭。普遍比较统一的观点,基认为是因为海汉拥有难以匹敌的强大武力,并且有极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军队的南征北战,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领土和人口的不断扩张。海汉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当然便是外界最容易观察到的长处,但随着对海汉了解的不断深入,也有很多新的观点被提出来,比如海汉是如何在短期内实现了吞并数十万人口,并且迄今仍在不断大量引入移民人口,却没有因为融合问题而产生大乱,仅仅引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观点就无法对此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解释了。
难道是执委会式的政体更先进?当然不会有任何人敢于发表这种大逆不道的观点。不过绕着弯表达看法的方式也不是没有,来多研究海汉问题的专业人士认为,过去被忽略最为严重的,其实是海汉执委会的统治手法,其中也就包括了海汉在宣传领域的施政措施。
大明的官府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手段不多,衙门外和城门口张贴的各种告示大概就是最主要的手段了,此外对舆论和出版物的监督也极为粗糙,更多时候是规定哪些东西“不能做、不可”,而非主动的宣传和引导。在这方面与海汉相比,官府的施政手段几乎只能用“原始”来形容了。
根据刘尚来到三亚之后的体会,海汉对于宣传的重视是自上而下的,特地设立宣传部这个由执委会直接管理的部门,就足以看出海汉统治阶层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而宣传部的具体工作手段,在刘尚看来可以是无孔不入,从登上前往三亚的船开始,就有专门的人员在船上向首次去往海汉国的新移民介绍海汉国的风土人情,法规制度,移民政策等等,让新移民在途中就能对自己的目的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抵达三亚之后,更是可以感受到宣传手段的多样化,随处可见的标语、旗帜,庶民也能接触到的报纸和各种街头宣讲活动,甚至会对他这样的书先生进行征召,各种手段不一而足,无不在宣传海汉的富足与强大。而以三亚为中心的海汉统治区物质丰富,社会安宁,身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的确很容易就会被不断洗脑的舆论宣传培养出一种身为海汉国民的优感。而大明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似乎也受此影响明显,每年都仍有大量平民选择渡海到海南岛来投靠海汉人。
尽管大明不太可能效仿海汉成立这么一个专门主抓宣传工作的衙门,但刘尚个人还是对海汉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手段很有兴趣,这也是他选择伪装成书先生进入三亚潜伏的原因之一。刘尚认为即便海汉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优势很难被击败,但如果能找到其在国内统治手段中的漏洞,那么就可以设法制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抑制海汉的发展。
(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