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目光定格之处,是一个瓷枕。
这个瓷枕的枕面为椭圆形的,长度有个三十厘米,宽度有个十五厘米。
在货架上摆着,枕面朝外,白地黑彩,画的是西游记的故事图案。
不过,这里面,有骑马的唐僧,有扛棍子的孙悟空,还有猪八戒,却没有沙和尚。
少了一个。
“那个瓷枕我看看吧!”余耀抬手指了指。
女店主小心取下,放到了柜台上。这么一放,余耀看到,高度有个十厘米左右,而整个侧面没有图案,只有上下两道简单勾勒的祥云纹。
而后余耀一手把住瓷枕,一手抄起,又翻底看了看。
“这是个老瓷器吧?”余耀看完之后问道。
“对。”
“多少钱?”余耀始终在用外行的口气说话,是因为他拿不准这个女店主到底有没有看透。
女店主愣了一下,又看了看余耀,“这是明代的磁州窑,保存完整,工艺精美,今天我还没开张,给您报个吉利价儿,最低八万。”
余耀听了之后,便知道她应该是没看明白。
这的确是个磁州窑的瓷枕,却不是明代的。女店主肯定会往早了说,结果才说到明代,那她肯定走眼了。
不仅没看明白,而且确实也把自己当外行来看了。若是明代的磁州窑瓷枕,体量不大,又是常见的工艺,在行家眼里,也就是两万的事儿。
磁州窑,产生于北宋,此后金元明清,一直都有延续,是华夏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窑口遍布北方地区,以晋冀鲁豫四省为主。
既然是一个庞大的窑口体系,为什么单单叫磁州窑呢?因为磁州窑二十世纪初才被正式命名,这个人还不是华夏人,是个外国人,叫霍布逊。
霍布逊虽然是个老外,却是研究华夏陶瓷的专家。
说磁州窑,知道的人相对少一些,要说到元青花,名气就大多了;元青花这个概念,最早也是这个霍布逊提出来的。
1929年,霍布逊在大维德基金会所藏青花瓷中,发现了一对“至正十一年”云龙象耳瓶,随后提出这应该不是明代瓷器,并认定为元代瓷器。
到了五十年代,又有一个叫波普的美国学者,在霍布逊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大量详实丰富的观点。元青花由此才逐渐名声大振。
所以,现在一般认为,第一真正深入研究元青花的人是波普;但第一个提出元青花概念的,却是霍布逊。
磁州是个古地名,现在的冀省磁县,这一带有不少重要的窑址。霍布逊的发现,毕竟是有限的;但这个名字,却就此留了下来。
历史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命名者又是个外国人,最后,大家就把晋冀鲁豫大范围内所有没被明确定论的民窑,统称为磁州窑系。
过去瓷器行里有句话:磁州窑是个筐,看不明白往里装。也就是说,只要是不能被明确判定的北方地区的窑口,你说是磁州窑,基本不会错。因为其他窑口的特征相对明显,磁州窑烧出来的东西,非常多,也非常杂。
所以,磁州窑的断代,也是一件麻烦事儿。
余耀听女店主说是明代的之后,指了指枕面上的西游记故事图案,“不可能是明代的,西游记在明代是**,怎么可能堂而皇之做到瓷枕上?”
女店主听后一愣,“谁说是**?”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崇信道教,西游记有暗讽皇帝的情节,所以被禁了。”余耀接口道。
“不会吧?你稍等。”结果这女店主立马坐下,在电脑上查了起来。
“看看,我查到了权威的观点呢。说**的,都是以讹传讹,明代不仅没被禁,而且有好多版本!”女店主查完之后指着电脑说道。
余耀心想,得,还想以此压压价儿,没想到她反应挺快,笑了笑,“我是看的别的书,都说那本书挺专业的。”
“您不能偏听一家之言。这个瓷枕,肯定就是明代的,西游记流传那么广,接着就出现瓷枕制作不稀奇。”女店主解释道。
余耀生怕她在电脑上继续查,接着便开始砍价,“我挺喜欢的,一万给我得了!”
女店主不由又愣了一下子,这小伙儿,到底是懂还是不懂啊?怎么这么会砍价?
这是他老公去冀省收的货,从老户手里拿下,不多不少,整花了一万!现在这些四里八乡的老户,要价都高得很,过去那种收破烂的行情,早就不复存在了。
结果,这小伙儿开口就砸到底了!
这也是巧了,余耀当然不知道她的收货价儿,只看出她不可能卖太少,便以“明代的”行价的一半开始砍。
其实,这个磁州窑瓷枕,比明代可要早,是南宋的!或者说,当时北方被金国占领,是金代的。
西游记的史实,自然是玄奘到天竺取经,是唐代的事儿。这是一个史实,很单调,除了玄奘,没有那么多角色。
而西游记的故事,南宋就有了。而且,在南宋前期的西游记故事版本中,是没有沙和尚的;南宋后期,才有沙和尚。
这个磁州窑瓷枕,年份上,就在南宋早期那个历史阶段。当然,对余耀来说,这只是一个鉴定要点,瓷胎、化妆土、釉料、纹饰、工艺,都需要综合判断。
只不过,就连这一个没有沙和尚的要点,女店主也不知道。从她现查西游记在明代是不是**也能看出来,她对这瓷枕之前没有太上心,少了沙和尚,若是细心的人,就可能会就此琢磨一下。
“您说得太低了,我收货也不可能这么低啊!”女店主摇摇头,一万她当然是不可能卖的。
“但你这八万也太高了,我诚心要,给个最低价儿!”
女店主看了看余耀,忽而问道,“您这是买了收藏啊?”
她自然也意识到了,这小伙儿一开始好像在装糊涂。
“我自己用!”余耀笑道。
“这么硬的瓷枕,你能受得了?”
“我这是为了克服睡懒觉的坏习惯!醒了不容易再睡过去。人家司马光用圆木当枕头,随时警醒开工,这才写出了资治通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