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书院的建设已经步入正轨,李清过去书院那里也帮不上什么忙,又因为有其他事情要做,去的次数倒是少了很多。李仁济身体好了之后,虽然有李清不要太过劳累的规劝,偶尔还是会去书院那里看看。
王芷薇从书院回去之后,倒是没有跟李清再联络,而是专注于家中生意上的事情,这倒是令王四郎有些迷惑,不知道自己这位妹妹到底是怎么了,对家里的生意比之前要上心很多。不过王芷薇玲珑剔透,很多商场上的事情一点就通,时不时给王四郎和家中的生意出些主意,倒是帮了不少的忙。
书院紧张的建设步伐,让李清这几日闲散下来的心再次绷紧。书院的师资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李清知道此时的大唐有很多人名声显赫,堪称大儒、宗师级别的人,但是能不能请动却是另外一回事,即便自己现在有着“算学宗师”的名头,在这时候的大多数文人心中,算学终究不能够跟儒家典籍相比。
到这时候,书院请到的只有李适之一人,并且还只是之前李清跟李适之两人的口头约定,这位已经卸任左相的文人,现在闲赋家中,虽然答应了李清的邀请,但是未必没有再进朝堂的野望,到时候这书院的教职怕是要泡汤。
除了寻找师资之外,李清需要做的还是在短时间之内竖立自己的学术名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入书院读书,也能吸引合适的人过来教学。
日食之后,李清在长安城引起的轰动、影响主要还是限于道门信徒,并不能给书院带来太多的学生。读书人的第一愿望是考取功名,步入仕途,李清依然还是要从儒家典籍入手。
李清想的是从儒家最为经典的着作《论语》入手。
唐朝之后的宋朝丞相赵普号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士子心中的地位,此时的大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四书和《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这些儒学经典是天下学子必学的科目,科举里面最为重要的进士科和明经科主要靠的就是这些内容。
作为四书之首的《论语》更是以其中蕴含的“正直”、“仁德”、“修养”等成为天下学子必须的修身典范。这时候关于《论语》最权威的注解读本还是西汉张禹的《张侯论》,此外还有就是汉代何晏着的《论语集解》。官学诸如国子监等学习的《论语》除了这些解读版本之外,就是皇家刊释的《论语义疏》,其中谬误更多。
后世的李清虽然是历史系的教授,但是对这些儒家的经典着作还是有很深的研究,更何况,后世也有很多大学者专门对《论语》做过解读的,李清倒是不介意给借鉴过来,希望能够凭借对《论语》的注解迅速竖立自己的学术名声。反正李清现在在一些人眼中已经是“神仙”般的人物,不介意再显得妖孽一点。
当李清把这个计划告诉王和之和刘晏的时候,着实让两人大吃了一惊,刘晏和王和之即便是再有才华,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说自己能够给《论语》做注解的,没想到自己这位年轻的门师竟然有着如此大胆的想法。
李清的诗赋才华,刘晏和王和之是知道的,但是想要给《论语》做注解就涉及到学问方面的东西,诗赋才华再好跟着书立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虽然李清之前刊印了一本《数学要义》,但算学跟儒家经典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或者说根本就是两个方面的东西。
刘晏和王和之虽然心中腹议,但是对于这种事情那里会拒绝,有了之前《数学要义》的先例在,两人也是想看一看李清写出了注解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人手方面还是从文渊斋中抽调,主要还是刘晏和王和之两人,其余的都算是打下手,帮忙甄别、纠正和校对来着。
文渊斋整体的发展已经很是平稳,现在已经有隐隐压过官报成为第一大报的迹象,想必过不了多长时间,但从销量上面就会超过《明报》,甚至于超过其余三家报纸销量的总和。现在的文渊斋主要是王和之负责,刘晏因为有官职在身,过来的时间并不多,这次在《论语》注解上面却是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从六月初开始,李清便按照计划开始行事。主要还是以李清口述为主,刘晏和王和之等人在旁协助并提一些有关自己对《论语》的见解。李清很好的参考了后世人们对《论语》的一些见解,并且融入了一部分自己的观点来加以阐述,以这时候流行的注解作为参考,倒是提出了不少的新论出来。
从一开始,刘晏和王和之心中的怀疑就迅速消散,变成了佩服和更加狂热的崇拜,两人也知道,这部《论语新注》如果刊印出来,在士子之间乃是与整个士林之间引起的反响定然极大,也许争论很多,但不可否认,其中的观点或者这结论新颖而又独到,也更为接近于孔子的学术思想和儒家理论,而不是现在被曲解的东西。
当然,这个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事情,众人一边做这个事情,一边还要忙碌报社的事物。
这些天,李清天天过来文渊斋这里,偶尔也会关注一下《长安时报》的编辑事情,自从把《长安时报》交给王和之之后,李清因为书院的事情就极少在管报纸的编辑。
这一日,在注解《论语》的间歇时候,文渊斋大堂那里匆匆走进来一个伙计,手中拿着一个纸封送了进来,说是一个学子投给《长安时报》的诗稿。
李清拿过来,拆开看,是一首柏梁体的古体诗。李清笑着往下只看了两句,抬头忙问伙计:
“送诗过来的那人呢?”
“刚刚走掉。”
李清没有说话,起身出了房间,奔到前面大唐发现人已经走了,大街之上人来人往,根本就分辨不出来。跟出来的伙计四处张望了半天,见李清急切的样子,小声地说道:
“侯爷,人已经走掉了,都是奴仆的不对。”
李清见伙计自责,估计见自己刚才的神情有些害怕,摆手说道:
“没事,你忙去吧。记得下次这人再来的时候记得留下来告知我。”
李清说完,低头往后堂走去,边走边看手中的这首诗。随后跟出来的刘晏和王和之一脸诧异的样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平时镇定沉稳的李清如此着急。
“小郎君,这是有什么不妥吗?”
王和之问道。
“哦,这倒是没有,你们看看。”
李清把手中的诗作递给王和之和刘晏两人。两人接过来,往下看: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
下面的落款是:
“饮中八仙歌,杜甫。”
两人边看边点头,是一首非常好的诗词,把长安城这些年最富盛名的八位嗜酒、豪放的大家文人用极为洗练的语言写进了一首诗中,构成了一副生动形象的群像图。
刘晏和王和之抬起头来,虽然是一首好诗,大约还不至于让李清如此激动吧。
李清看到刘晏和王和之带有疑问的眼神,才知道自己刚才反应是有些过度了。毕竟任谁作为一个后世之人,知道诗圣就在眼前,都会想着去目睹一番的,李清同样不例外。
李清有些尴尬的咳了一声,随后问道:
“这首诗的作者你们见过吗?”
王和之摇了摇头,笑着说道:
“倒是没有见过。这位叫杜甫杜子美的人是最近一段时间才来到长安的,不过很快就才名盛传,前几日也递过来一首诗,被我刊登在报纸上了。因为诗写的实在是好,我就命人打听了一下,听说此前在洛阳和吴越等地,这杜子美是颇有才名的。
“不过这位杜甫像是很忙,我两次命人邀请他过来报馆,去请的人都没有见到他。怎么,小郎君难道认识这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