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文学网 > 都市小说 > 奋斗在晚明 > 第八十八章 嵩阳书院

第八十八章 嵩阳书院

    翌日一早宁修一行便从开封府出发,他们经中牟、郑州至密县,后直取登封。

    至登封后他们却没有急着渡过颍水赶路而是稍稍一兜,往登封旁的嵩山而去。

    嵩山又号中岳,为五岳之一,其上佛寺道场无数,风景极为秀丽。

    宁修绕了个小圈去到嵩山肯定不是欣赏风景的,他是要顺路看一看著名的嵩阳书院。

    作为一个文化人,对于书院肯定是有情结的。虽然宁修主修的是化工专业,但不妨碍他课余沉浸在传统文化的世界里,他最青睐关注的自然属书院了。

    嵩阳、应天、岳麓、白鹿洞

    后人提起书院往往最先想起的就是这四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实际上到了明朝应天书院已经焚毁,四大书院能够传承讲学的只有三座。

    明代尤其是晚明书院极为发达,到了崇祯年间全国竟有书院两千余所。

    最著名的自然属东林书院了。东林党由此而来,只不过背负的多是骂名罢了。

    明代的书院其实也分为官学和私创书院,有明一代禁毁书院的大规模运动就有足足四次。但书院的生命力却极为顽强,几经禁毁却依旧蓬勃发展,到了明末有两千余所便是最好的证明。

    要说起来,宁修最推崇的政客张居正在书院一事上还有些黑历史。

    张居正曾因为书院私社妄论朝廷大政而下令禁毁书院,细算一算就是万历七年也就是明年的事。

    虽然宁修知道张居正死后书院便又恢复盛行,仍不免有些悲戚。

    站在张居正和当权者的角度看,这个做法没什么问题。

    可站在一个读书人的角度看,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将来有机会再见到张居正的话,宁修真想好好劝阻一番这位阁魁。

    虽然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说过了才不后悔。

    从荆州出发到开封的路上宁修满是心事,自然无暇去嵩阳书院观瞻。现在他解决掉了楚汪伦这个麻烦,归途之中去到嵩阳书院自然没啥问题。毕竟,从河南去湖广总归是要往南阳方向走的,去一趟嵩山不算太绕路。

    至于陶凌主仆,本就是外出游学,自然没什么意见,欣然同意了。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由于名气实在太大,前来观瞻的学子络绎不绝。快到书院山门前已是川流不息。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真正出名是在宋代。

    二程在此讲学后,嵩阳书院渐渐成为理学的发源地。

    在明代,嵩阳书院依然有很多大儒前来讲学,各学派于此论辩,是个纯纯粹粹的讲会式书院。

    来嵩阳书院的多是放荡不羁性格狂傲的儒士,对自己信奉的理论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坚持。

    宁修也有坚持的理论,但不同于这些儒士的一义一理,而是一个关乎家国天下的设想。只是从现在看,这个设想太过遥远。

    嵩阳书院为一个五进院落,虽然足够阔畅,但因为名气太大又无条件向天下读书人开放,常常人满为患。

    宁修将马车停在书院前,和陶家主仆依次跳下来朝大门走去。

    只见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宁修情不自禁的念了出来。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霸气!

    历史上的嵩阳书院曾经损毁于明末,后世看到的是经过清朝修复的。

    宁修在万历六年见到这个著名书院的原貌,心中直是激动不已。

    陶凌显然也很激动,攥紧拳头对宁修道:“陈朋友,想不到你还对书院如此痴迷呢。其实吧,我听人说这嵩阳书院推崇的不是科举之道,而是修身讲学,我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

    宁修赞同道:“是啊,凭什么科举才是读书人的出路,凭什么没有功名的人便不能求学便低人一等?这价值观太畸形了。真正的读书人应该不限于此。”

    陶凌咬了咬嘴唇道:“陈朋友,我们快进去看看吧。”

    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往里挪步,宁修忽生一种后世参观旅游景点的错觉。

    只不过在这里停留的不是拍照留念的游客而是慕名而来的学子。

    个中感觉,还是不太一样的。

    进了大门就是先圣殿,之后是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的两侧植满了松柏,松柏下是一排排灰色的瓦房,大概是给书院学生、讲师居住用的。

    因为完全对外开放的缘故,宁修分不清哪些是慕名前来的读书人,哪些是书院的先生、学生。

    讲堂此时正在授课,宁修便和陶家主仆二人一道前往,在讲堂外听了一听。

    讲堂中的地面铺满了木板,所有学生都是按照古礼跪坐,旁边有凭几倚靠,身前摆放着一张矮几,放有文房四宝。

    此时讲的是《春秋》,大概已经快结束的样子。宁修听了不到半盏茶的工夫,书院的学生们便躬身向授课的先生行礼。

    之后学生陆续从讲堂中走出,宁修和陶凌闪到一边表情极为羡慕。

    对宁修来说,在书院潜心修学当然是最希望做的事情。但其实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且不说他要做生意赚钱改善家境,将来还得考科举谋功名。活在这个世道总归是要向世俗妥协的。

    他做不到完全的出世,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羁绊,他放不下。

    正自发愣,方才授课的先生走了出来。

    只见他身材高挑,将一身玄黑色道袍撑得十分有型。看年岁这位老先生应该在六十岁上下,虽然头发已经全部花白,但老人的精神十分好,目光炯炯,面容红彤彤的。

    见三个陌生的年轻人站在讲堂旁,那先生咳嗽了一声道:“几位小友也是来旁听的吗?”

    宁修点了点头,冲那老先生拱手一礼道:“小子三人仰慕嵩阳书院之名,特来观瞻一二。听得先生讲《春秋》,顿觉茅塞顿开。”

    “哦?这位小友也喜读《春秋》?”

    老先生捋了捋胡须和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