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三千年帝制之终结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
三天后,日本方面传来的答复,最终还是撤回了组建中央银行的提案。
而这也意味着孙文最后试图从外界获得资金的努力失败。
局势已朝着对民党极为不利的方向发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袁世凯就比孙文如何轻松;实际上袁世凯也面临着与孙文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没钱了。
若军费充足,他的北洋军早就乘势拿下武昌了。但是袁世凯实在是没钱,与四国财团就借款的谈判也是怎么也最终谈不拢;对方的要求实在太过、实在太不利于中国了。
实质上两方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只不过相比就要断饷断粮的孙文,袁世凯凭借老底子还能再撑一会儿。更何况比起近乎四分五裂的同盟会,老袁还能凭借自己的威望大致上控制住麾下的北洋军。
而就是这两点上面的差距,决定了两方在谈判桌上的优劣地位。
6月15日,再也支撑不下去的孙文终于向北方提议停火,重启南北和谈,并且正式承诺只要袁世凯令清廷退位,他孙文就愿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与袁世凯。
此举正合袁世凯之意,在两方战斗的心思都不强烈的情况下,占据了三分之一武昌的北洋军便再次与当面的北洋军订立了停火协议。上海的南北和谈再次重启,南方代表还是伍廷芳,只是北方代表已不再是唐绍仪。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行为无疑也给袁世凯一个清楚的信号,那就是革命党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在政体上做妥协;自己要想和平顺利解决南北纠纷、想要能真正收拾残局,还真的只有逼迫清廷退位这一条路子了。
而在上海重新启动的南北和谈上,孙文作为广州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也正式表明了立场;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
到了这个时候,延存三百年的大清国的存亡,对袁世凯的意义已经不大了。他在仔细衡量了利益得失后,与一干心腹仔细协商,开始加速布局。
6月19日,就在停战协议再次签订的第三天,京城内以段祺瑞和冯国璋为首的共四十三名北洋军高级将领联名通电,希望清帝能够退位、改行共和政体,以安天下苍生。紧接着,以外交部部长陆徵祥为首,实际上却是袁世凯谋士梁士诒主稿,清朝全体驻外使臣发出联名通电,劝告清帝退位,“以安皇室而定人心”。
与此同时袁世凯又在京城内派人四处散布谣言,放风说南方革命党有多么厉害,多么残忍,前线将士缺衣少食、军械武器粮饷都不足,万一革命党人北伐,则前线必将溃败!若革命党人进了京城,则清廷必受到屠戮,数百万满人都要被屠杀干净的谣言。
除此之外,袁世凯还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等一干满族亲贵,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人称小德张的太监张兰德,威吓隆裕太后称如今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同意让位,则袁世凯可努力谈判尽量争取优待的条件。
隆裕太后十多岁就入宫,历来无甚主见;光绪与慈禧去世后大权也在皇帝生父摄政王的掌握中而从未掌握实权。她作为一个普通妇女,在面对大厦将倾在即,棘手复杂的政治情况时,早已是方寸大乱,没有任何头绪。
此刻有袁世凯的恐吓,再加上小德张和庆亲王奕劻等人在旁边帮腔,隆裕太后最后只能向袁世凯表态道:“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卿,我全交与卿办,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卿。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卿,都是我的主意。”
参见的袁世凯急忙跪下,只听隆裕太后越说到后面越悲伤,竟放声大哭起来。
袁世凯等王公大臣自然也要一同大哭一场。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我与皇上孤儿寡母的身家性命就交与卿手了!”
事已至此,隆裕太后随后下懿旨正式允许袁世凯就清帝退位优待条件与南方革命党人磋商。
随后袁世凯就在南北和谈中正式提出优待清室退位条件,要求优待条件三大项,包括具体条款十余,其中主要有:
一、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二、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三、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四、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五、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六、王公世爵概仍其旧;七、皇族私产一体保护;八、旗人与汉人平等,等等。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南方于6月25日宣布同意此优待条件。袁世凯于是拿着南方的这个‘担保’亲自面劝隆裕太后,‘苦口婆心’道:“自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身受杀戮之惨,古今中外历史,斑斑可考。今天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其尊号,并可享受岁费,这是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创举。我们在谈判中大费唇舌,好不容易才争得这个优待条例,总算尽了做臣子的一片苦心,为太后殿下争取到了最好的结果。”
袁世凯的这番举动,自然让良弼等少壮派将其恨之入骨,只是后悔当初怎么没能在殿堂上一枪毙了这个窃国大盗!
他们这些宗社党人在京城开始密谋除掉袁世凯,匡扶大清江山!
然而还没等这些贵族爵爷能够议论出什么来,就在7月1日的上午,宗社党的领袖良弼就在京城内遭到炸弹袭击,刺客为京师的革命党人。两天后良弼便重伤不治死在了自己的府中。
良弼一死,这群只会嘴皮子功夫的所谓宗社党人一下子都胆寒了。这群从小娇生惯养的富家子弟平日将忠君报国喊得朝天响,真面对生命威胁时却都蔫儿了,再无人去喊什么毁家为国誓死保大清的口号,一个两个都躲在自己府中,生怕被革命党人的炸弹或是子弹夺去了性命。
没有了良弼等人的阻扰,清帝退位已成定局,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了。
7月5日,袁世凯将南方接受优待条件的消息通告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于是下令由学部次官张元奇拟稿逊位诏书,并由徐世昌最终删订润色。懿旨还未说完,知道大清三百年江山即将终结已手的隆裕太后已是泪如雨下,数度哽咽。
1911年7月11日,起草完成的清帝逊位诏书于造成九点钟交到养心殿,由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协同全体国务大臣二十余人亲自进呈隆裕太后用印。
这一天阳光明媚,是一个极好的天气。
袁世凯迈着沉重的脚步,脸上充满了悲痛和无奈的情绪,将逊位诏书缓缓交到太监手中。
隆裕太后抱着小皇帝溥仪坐在龙椅之上,就这么愣愣地盯着诏书从袁世凯的手中转入太监怀里,然后再在御桌上摊开。
这一天,隆裕太后和小皇帝都穿上了最庄重的大朝服,因为她深知这或许是最后一次穿上它的机会了。
精美的宣纸上,‘清帝逊位’四个字映在她的面前,其背后的意义让她这位年过四十的寡妇差点晕厥过去。
“臣袁世凯蒙受厚恩,只要有一丝呼吸在,就一定会保全陛下与太后之安全!”袁世凯跪在养心殿的地板上,朝龙椅上的母子深深磕头。在他身后的一干大臣也都纷纷跪倒,最后一次向皇帝表露忠心。
隆裕太后烦躁地闭上了眼睛,有一瞬间幻想若这一切都是一场噩梦该多好……若当初自己没有进宫、若丈夫光绪在戊戌变法时不是那么鲁莽……
怀中小皇帝不安的动作令隆裕太后重新睁开双目,她看了看怀中的‘儿子’。或许是养心殿内凝重又悲伤的气氛影响,小皇帝虽还未懂事,却也察觉到什么不对劲,正不停地晃动,一双小手上下挥舞着,嘴中发出简单的单词。
事已至此了……
罢了,这祖宗的大清国,亡就亡了罢……
隆裕太后透过养心殿的大殿,目光穿过大门,看向远处宏伟的紫禁城,仿佛看到了当初年幼的顺治帝在多尔衮的引领下步入前明的宫殿,从此统辖辽阔的天下和亿万万子民。
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煤山上一抹白绫下的前明思宗皇帝,用满腔悲愤的语气控诉着世道的不公、大臣皆亡国之臣!
若无优待条款,自己与小皇帝这俩孤儿寡母会否重演前明思宗的覆辙呢?
这个想法令隆裕太后不寒而栗,她浑身不由得紧了一紧,再次看向了桌上,摆在逊位诏书旁的优待条款。
‘岁币四百万两’
‘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至礼’
‘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一阵乏力感传来。
再怎么样,终究自己与小皇帝的下场还是要比前明思宗要好许多。总还落得了最后的一点体面。
视线终于定格在皇帝玉玺上,隆裕太后在心中悲叹了一声,就准备伸手拿印……
“等等!”
袁世凯身后的国务大臣中,一个年轻的亲王忽然跌跌撞撞地爬了起来,朝隆裕太后伸出双手,猛然摇头,脸上鼻涕与泪俱下,用尽浑身力气哭喊道:“太后啊!!太后若是用印了,我们大清国就真的亡了啊啊!!!”
“祖宗打下的江山,就要亡在我们手中了啊!!!!”
“太后!!还有办法!!满洲龙兴之地还在我们手里!只要太后与陛下移驾奉天,依托关外,再以优厚条款博得列强支持,就还能与乱党周旋!这大清国总还是有办法的,亡不了的!”
隆裕太后看向站出来,语无伦次哭喊着的恭亲王溥伟,又看向袁世凯等人,却无比寒心的发现二十多个大臣中竟然无人响应,只有溥伟一个人如跳梁小丑般……
若不是你们这些臣子把国家败坏了,我们母子俩能落入今日之田地吗!!?
你当我就愿大清国亡在我手里吗!?
隆裕太后越想越愤怒;既有对溥伟等满族贵胄败坏国事的怨恨,更有对一干臣工冷眼旁观大清国灭亡的心寒。
最终,这一切都在一声凄凉的尖叫声发泄了出来!
“够了!!!”
隆裕太后手指直直指向通红双眼,悲愤欲绝的溥伟,毫不留情地用尖锐的声音厉声喝问道:“你们这些亲贵将国事办成如此腐败,现在犹打算阻挠共和诏旨,是想看我母子死无葬身之地吗!!!?”
一句话重击溥伟的胸膛,他仿佛失去了浑身力气,一屁股栽倒地上。
隆裕太后却已顾不上失态的溥伟;她的情绪一旦发泄出来就再也收不回去,一时间只觉得一阵巨大的酸楚从心底发酵,大滴的眼泪夺眶而出,凄凉的哭声响彻养心殿。
小皇帝受到惊吓,此刻也更着大哭起来。
底下的臣子们此刻自然也伏在地上同声一哭,尤以袁世凯哭声最大,眼泪入雨点直落,场面甚是凄惨,看得周围的太监和宫女都泪珠直落,不停地抹泪。
这时忽见溥伟摇摇晃晃地从地上爬起来,默然地看了看四周哭泣的人,双目无神,一片茫然,忽然跌跌撞撞地就朝宫外走去,边走边开始除去身上的官服。
先是官帽、然后是朝珠、然后解开官袍的扣子,脱去官袍、只剩下里面的白色的内衬,一步步地走着。
“大清国……要亡了。”望着宫殿外的晴天白云,溥伟忽然放声大哭起来。
就在溥伟离开没过多久,养心殿内忽然传来了隆裕太后撕心裂肺的尖叫声。
“退位!!!!”
1911年7月11日,袁世凯通电全国,通告统治天下三百年的清帝正式退位、中华二千多年之帝制正式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