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女皇
“哎,混蛋小子,干吗呢,还不滚回你的办公室去。”这胡车刚想敲思思的办公室房门,那胡天江可就从办公室出来,那刚好是看到儿子偷偷摸摸地站在思思的办公室门前。
“啊,我---我只是看一下吗,我不进去的。”胡车回头一看是老爸,那他可赶紧解释了一下,就又离开思思的办公室向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胡天江看儿子走开了,那他才放心地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再说这切对于思思来说,她是不知道的。现在思思可不管胡天江和胡车都对她怎么垂涎三尺了了。她现在可只是想好好创作自己的小说了。
“哎,既然胡天江对自己这么好,那干吗不利用一下呢!反正自己正想写作呢!那就索性在上班时间也写作吧!”思思突然就感觉自己又有了新的灵感了。那就很想写作。
现在思思打开电脑。然后从网上下载了一个word编辑软件,这就又开始写作了。
“哎,这一本《风月无边》的成绩是不怎么样呀!自己只能是再开一本新书了呀!”思思看,自己老书《风月无边》那每天就几百个订阅,这是怎么着也不增长,这可让她有些着急了。
毕竟任何一个写手,那都想写一本有成绩的书。因为写作是须要有激情的。那对于写手来说,激情从那里来。那当然就是作品的订阅数了。只有作品的订阅高,那作者才有写作的激情吗!
这一本书,有多少订阅才算是有成绩吗。那当然要两千以上了。因为只有每天能新增几千订阅,那一个作者的每个月收入至少可能有几千块钱。
每一个作者,那只有每个月能挣几千块钱,那才能有一些创作热情吗。要是只能挣几百块钱,那是不会有几个作者能对这样一本书,一直有创作热情的。
对于思思来说,那也是一样的。她看着自己的老书,那每天就只有几百个订阅,这让她怎么会有创作的激情呢!
“不行,我要再开一本新书,这怎么着,也得写一本均定一千以上的书吧!要不然,我又怎么能算得上一个作家呢!”思思知道,要是自己每个朋只能挣几百块钱,那自己根本就不配作家这个光荣的称号。一个作家,那在别人心中都是很伟大的。这怎么可能只挣几百块钱一个月呢,这说出来不是让别人笑话吗!
当然,思思这么想,那只是她一个人的事。这在网上写书,那每一本书,都是有一个负责的责编的。这作者要开新书,那也会和自己的责编商量一下的。
现在思思也一样,她有了这想法,那就点开自己责编qq。然后和责编聊了聊自己的想法。
责编听了思思的想法。那当然也很支持了。对于一个责编来说,这作者觉得老书不行,要开新书,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应该的。毕竟一本书的成绩一但不在增长,那也就只能是那样了。很难再会有什么奇迹出来了。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老书,在几百万字后,又出现奇迹,这也会有老枝发新芽的情况。可这毕竟是极少数的。对于大多数的责编来说。那都是支持作者开新书的。
就这样,思思决定再写一本新书了。她其实在写第一本书《风月无边》时,那就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再写一本古典言情的书。还是借鉴宋朝的社会环境。毕竟她对这个朝代很感兴趣,就是想写宋朝的事情。
思思知道,自己写的《风月无边》的主角的原型是李师师。那和李师师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大才女,她的名气,那绝对是比李师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女人,当然就是那光芒万丈的大宋文坛星空之中那一颗最为璀璨的女星——李清照。
这个被近代文人推崇为词国女皇的一代才女。这个词苑千载群芳争艳一支独秀的伟大才女。这个被中国文学史上唯一被尊称为‘词女’的才女。她的才华和人生经历,那都一直是后代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思思现在怎么说也算是一个文人了。她虽然还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才女。可多少也算是一个写手了。
思思在写李师师时,那就想再写一本关于李清照的书。她觉得李清照这个人物,那还是很有吸引人的地方的。
因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那本身就很有文学性。好象上天就是故意安排她这样一个文学人生。让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经历一翻凄艳哀绝的悲**生。
李清照是古代历史上唯一可以和男人比肩的女人。我这样说,大家或许会不服。你们会说,人家武则天多牛逼呀!人家不是当了女皇了吗!人家那不是比男人还要牛逼吗!
其实,武则天的成功说到底还是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的一种‘畸形’成功。她其实是和赵飞燕,杨玉环,之类的历史上众多的所谓的‘祸水’女人没有多多区别。
武则天只不过是比上面二位走得更远一些罢了。她只不过是走到了权力的巅峰罢了。纵观她的成功之路,那无非也是靠自己的美色赢得了自己的‘儿子’,一个笨蛋加窝囊废的李治的好感罢了。
当然,这里不能不说一下人家武则天,那也是有一些才华的。要不然,那她可能真的要老死的感业寺之中了。就因为,她有那么一点才华,这可就改变了她的命运了。
武则天就因为在感业寺之中给自己的‘儿子’李治写了一首小小的情诗。由于其中凝聚了她的痛苦于无奈,这可就把她的小‘儿子’给感动的鼻涕一把泪一把了。
就这样,武则天就用一首小诗把自己从那已经毫无任何人生希望,也看不到任何人生光芒的感业寺之中,可就拯救出来了。
?武则天这用一首小诗救了自己,这不能不说,文学这种东西的伟大作用了。我们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创造了文学历史的,唯一的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大文豪莫言同志,在他的获奖感言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深含哲理的话,当然现在也可以说是名人名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