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文学网 > 言情小说 > 晋地一家人 > 第58章 往昔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郑钧就悄然起床了,昨夜累得阿瑶三更才睡,此时睡得正香甜,紧挨着大床的两张小床上两个小儿也安然沉睡,小瑞不知梦见了什么,咯咯笑了两声复又睡去,郑钧把他踢开的被子掖好,悄然下地,出了房门。

    在大门处便能听到门外隐隐传来的人来人往的脚步声,车轱辘声,大声小声的操着浓浓的乡音交谈打招呼的声音,还夹着些叫卖声,想是卖早饭的,这些东西好似陌生的紧,又似印在骨子里的熟悉,便如昨日进了军营一般,陌生的让他有些却步,又熟悉的令他有些酸涩,这个他呆了十年的地方呢,他又回来了!当年带着满身满心的萧瑟离开,如今又带着他至亲至爱之人回来,只为他和他的阿瑶带着小儿们能自在的活着。

    郑家的宅子在城东的最西边。这座名唤阳城的小城算的上是百年老城,城池东面是十数个乡村有近万村民,西面出城不过二里便是通往吐蕃只容小队人马同行的隘口,除此之外便是群山环绕,朝着吐蕃那一面则是陡峭的山崖,阳城内部,占地颇大,城里居民却算不得多,恩,打个比方来说,在中原地带能够容纳十来万人口的小城在这儿只住了五六万的居民,还有五分之一是驻军营的军属。

    整个城池一分为二,西面是守卫森严的军营,有一万多军士,主要驻守城西不到二里出的隘口,预防吐蕃偷袭。

    东面是百姓住家,摊贩商铺,市井买卖,日杂用具一应俱全,虽然粗糙了些,各色东西不甚齐全之外,应付日常起居倒也足够。

    虽然离开了十来年,倒也没甚大的变化,‘佳客来’的主家仍旧是那个红鼻头的老头子,除了年纪大些,头发白了,仍旧爱在柜台后头站着打瞌睡,‘孙记豆腐脑’摊子照旧摆在街角,唯一的变化就是那个大辫子的孙姑娘成了盘发的孙氏,

    晨间的阳光越过一丈多高的院墙洒满院子的时候,郑钧两手各提着两个装得满满的袋子,从外开了挂着大锁的自家大门,身后还跟着一个伙计模样的小厮推着个小车,车上堆满了各色菜肉粮食。

    打发走了小伙计,郑钧把各色粮食菜肉一一放进厨房安置妥当,边城到底是边城,果子一样都没见着,便是菜蔬也只有那么四五样,油只有花生油还贵得离谱,晋地八十文一斤的上好花生油在这里要200文,品质还不算好,他的阿瑶又要跟着他受苦了。

    “怎么买怎么多东西?”瑶光刚进厨房就见案板上,灶台上放满了菜肉,足够一家人吃五六天的,可这么热的天,菜还好说,肉放到明天可就不能吃了。

    “有几个旧日同袍晚上来认门……”郑钧傻笑,嘿嘿,忘了跟阿瑶说了。

    瑶光被气笑了,“有多少人?关系怎么样?家里碗筷盘碟够么?几时过来?客人可有什么忌口的?有什么偏好?筵席什么规格?”一连串的抛出几个问题,问得郑钧有些晕了,请几个人吃个饭这么多事儿么?

    瑶光笑吟吟的在一边等着,郑钧讪讪的摸摸鼻子,“那个阿瑶,不多,就十来个以前的同袍兄弟,都是些粗人,不用弄盘盘碟碟的,炖两盆肉,炒两个素菜就够了。”

    瑶光逐一翻检郑钧买回来的菜肉各色米粮,十来斤猪肉,三只洗剥干净的兔子,还有一块看不出是什么,“是驴肉。”他去的晚了,就剩了七八斤,干脆包圆全买了回来。

    瑶光不语,接着翻看剩下的菜蔬,六根黄瓜,刺儿都没了,倒是不怕扎手;一颗白菜还算新鲜;两个茄子,皮都掐不透,最少是三四天前摘的。

    “这些菜说是从外地运来的,咱们当地还没下来呢,得下个月才能吃上本地菜,说是有五六种。”

    郑钧见瑶光检查菜蔬,赶忙在边上解说。

    “嗯,作料在哪?”瑶光对他的解说不置可否,接着看地上的面袋子。

    “额?嘿嘿,等会去买,杂货铺子就在咱家西侧,一刻就能买回来。”郑钧悄悄的擦了一下额头上不存在的冷汗,阿瑶这样子算不算在生气?

    “外头有卖缸的么?大瓮也行。”这些米面得可不能就这么放在布袋子里,日子久了,怕是得生虫子。

    “有,我马上去买。”此时的郑钧比小瑞还听话,若是邓大夫能看见这一幕必定得给他个大大笑脸说一句:“孺子可教也!”

    “回来!”瑶光制止一只脚已经踏出厨房门的郑钧,溜这么快,她又不是老虎,不对,三郎的功夫打只老虎,好像不难,难道她比老虎还可怕么?

    “那个,阿瑶,还有要买的啊?”郑钧讪讪地收回迈出去的脚,乖乖的站在瑶光身边,阿瑶真的不高兴呢。

    “咱们聊聊吧。”瑶光洗了手,率先出了房门,在门口墙阴下的小凳子上坐了,又拍拍她身边的凳子,一副长谈的样子。

    郑钧有些躲闪,犹豫着不想坐下,“那个,阿瑶,我去看看小玮。”对,好半天没见着小玮了,小儿还小,没人看着可不行。

    “小玮刚睡了,没有半个时辰不会醒,小瑞在写大字,也顺便看着小玮。”瑶光三言两语掐断了他想到的和即将想到的两个借口。

    “三郎,我好像从来没有给你说过娘家的事。”瑶光面色平平语调亦平平。

    郑钧却听得心里起伏不定,一个他从来不愿也不敢想的念头在他心里挣扎不断,越来越有力,似乎就要脱离他的束缚,他勉强按下起伏不定的心绪,凝神听阿瑶说话。

    “你见过我家的宅院,地处内城与外城之间,位置最佳,占地一百三十六亩六分,院内修的文雅精致,历经百年不见沧桑,只每年的修缮费用便要白银一万两。”

    瑶光语气仍平平不见起伏,说起这些足以让她骄傲,令他自惭的话语,像是在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一般,却听得郑钧面色有些惨白,他便是豁出命去,也给阿瑶挣不回这样的富贵,枉他之前还之前还大言不惭的说要阿瑶过得富足自在。

    “里面个花园,花园里春夏秋冬皆有花开,曾祖母,祖母,母亲,婶婶们,姐妹们最爱东篱把酒或是踏雪寻梅,若是到了春夏,还有京郊的几个庄子,或是安步寻春或是登舟采莲,动则仆妇上千,车马无数,银钱如流水一般。女眷们的衣衫头面更是除了最爱的几件几常戴以外,各色金银宝石珍珠,一匣子一匣子,从出生攒到出嫁,得长辈宠爱些的姑娘除了赏人能得十来匣子。”

    郑钧粗糙的大手上青筋暴起,他几次想要伸出手去再握一握阿瑶白嫩的小手,却是不敢,阿瑶描述的那些生活他从来未见过,便是想也想不到,好似天上的神仙一般,打扮精致,逍遥自在,可他的阿瑶却因他的强求坠落凡间……她要回天上去么?回到她原本的生活里去?可他呢?他要怎么办?没了阿瑶,他要怎么活?

    瑶光无视郑钧那惨白的脸色,冷厉的五官和暴起的青筋,有些事须得他自己想通才行,她便是再心疼,也得走这么一遭:

    “祖父,父亲,叔父,各房的兄弟们皆出身科举,从曾祖到父亲这一辈,曾家出过三个状元,两个探花,二甲进士三十六名,若有子弟中了三甲同进士,便是羞也羞死了,万不敢声张的,唯恐堕了曾氏的名头。”

    郑钧有些发蒙,怪不得阿瑶能默出数十本书,出身这样的文豪之家,便是被那些书本熏也熏得出些书墨香味来,而他出身寒微,更是一介武夫,阿瑶的好些书,要她逐一讲解才能看懂……

    “曾家在朝为官者众,族中子弟多为一方县长,嫡支中我父官居正四品户部侍郎,二叔父乃扬州知府,三叔父礼部侍郎,你说曾家算不算得上钟鸣鼎食之家?”

    “算……算的。”

    郑钧的嗓子干哑,回答瑶光的几个字几乎是直接从肺腑里蹦出来的。

    瑶光闻言灿然一笑,可那笑里却带着明晃晃的讽刺,“我自来不得母亲欢喜,在祖母膝下长大,祖母自知年岁无多,从我五岁起便亲自教导我内宅事务:主持中馈必定得恩威并重,赏罚分明,才得服众,为人妇,须得上孝敬公婆,侍候夫君,调养身子生育儿女,教养儿女,下要管理小妾,通房庶出子女,嫡庶须得分明,不可让庶子压了嫡子风头,乱了嫡庶礼法,也不能严苛了庶子,让他不学无术,坏了门风,儿女们的奶娘们必定得在孩儿两三岁断奶之后就放出去,以防孩儿们亲奶娘远亲娘,还要严防死守,防着儿女们不遭暗算,健康长大,于妾室通房一道,便要看男人的态度,若男人是个知礼的,上下尊卑分得清,守得住,便可拿规矩压住那些妾室通房,若是男人偏爱小妾通房,便要费事点,若笼得住男人便笼,若是笼不住,便要侍候好公婆,照顾好子女,行挑拨离间于小妾之间,防止她们抱团一致对上主妇,看她们文斗武斗,却还要控制好范围,不能乱了后宅,惹的男人恼火,怨怪主妇无能,或是引火烧身,须得做到片叶不沾身才好,于外要协理好贵妇之间的关系,将男人们不能说,不便打听的事,说出来,打听回来,该结交的结交,该远离的远离……祖母说我必得做到这些,才算得勉强可入婆家大门,若不成,还是自梳在家的好,免得将来做个糊涂鬼连累子女受苦一生。”

    郑钧惊呆了,若是她的阿瑶,这样尔虞我诈,危机重重的地界儿不适合他的阿瑶,他的阿瑶应该千娇百宠,悠闲无虑的活着才好。

    “这些内宅妇人们,从嫁人起,便要熬油一般的熬着,便是连夜里睡觉也要睁只眼睛,看着身边的人是否还忠于自己,祖母说,世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忠诚,一旦敌人的筹码高过她心里的那根线,你便如初生的婴儿般不堪一击,你日常的一饮一饭,一针一线,行坐起卧,有丝毫的纰漏便得身死还要连累孩儿们小小年纪便要应付继母,庶母,庶出兄弟姐妹,继母所出的弟妹们,除非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力量,否则便是连个安稳觉也不敢睡的。”

    这些东西祖母整整教了她五年,如今看来便如一场噩梦一般,幸而梦醒了,而她身边,有他,幸好。

    “许多妇人活不过三十,失了亲娘的小儿们亦少有能长大成才的,便是最长寿的妇人能活过五十的亦不多见,几十年的心思算计早就熬干了她们的血肉,三郎,你愿意我像这样生活么?”

    瑶光的语调仍旧平平,听得郑钧耳内确如晴天霹雳一般,他的阿瑶竟然在那样危机四伏的环境里活了十六年,这十六年里怕是比她说得还要严重些……

    “阿瑶……”

    作者有话要说:新安村实况转播:

    赈灾的粮食还未发到新安镇便被突如其来的‘抢美女’风波盖住,要下发的粮食也被府衙小吏们贪污挪用私卖一空,钦差大人忙着辨认美女和享用美女,自然顾不到这些小事,整个新安镇几千户人家,粮缸空了九成,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便是啃树皮也活不到麦收去,唯有一半存着些许蝗虫粉,养着几只鸡的人家,凑合着咸菜缸里的几块不多的咸肉勉强度日。

    新安村里,郑家的学堂一天两顿的粥饭养活了几乎整个新安村民,好些的人家小儿们在学堂喝粥只省下些许口粮匀给父母,穷些的,整个一家子就靠着小儿每日领回来的两半碗稠粥添了水冲开填肚子,虽不得温饱,却能勉强度日,不至饿死,也算得幸事一桩。

    眼红新安村的人家不在少数,可也只得在一边看着眼红嘴馋而已,少数的能跟新安村勾连得上的人家就少不得动动心思了,像停妻再娶,气死发妻的李秀才就悄悄的回了新安村,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已经塌了屋顶的老宅里,带着小儿去郑家自荐,要做教书的先生,小儿也进学堂念书;张梅花因着郑家主事的郑氏夫妇皆不在家,她的继母可就是一方独大,想来养活她几个小儿也是不在话下,甚至她也能在郑家谋份活计,做些打扫,不为别的,能吃个饱饭便好,……一时间,整个新安村里,群魔乱舞,都朝着郑家的粥饭而来。

    第二更在晚间七点左右,第三更在夜里

    &nbsp